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滚球平台

图片

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1-07-28 14:16:25
  • 来源: 荔湾区
  • 分享到
  • -

荔府〔2021〕4号

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直接向区发展改革局反映。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4日


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统筹“一带两区”,打造现代国际的广州西翼中央商务区

  第一节 全面强化白鹅潭商务区战略引领

  第二节 抓紧推进重点区域和功能组团建设

  第三节 融合带动“一带两区”发展

  第四章 强化大建设,打造布局合理生态优美的产城融合先行区

  第一节 加快打造开放通达的广州西部交通枢纽

  第二节 抓紧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第三节 积极推动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保障国民经济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

  第五节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五章 抓好大招商,打造动力强劲活力充沛的产创联动示范区

  第一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第四节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第五节 抓实抓好大招商工作

  第六章 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岭南文化核心区

  第一节 切实做好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

  第二节 积极推动岭南文化的活化利用

  第三节 不断扩大岭南文化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

  第四节 稳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优质发展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充满时代朝气的城市治理创新区

  第一节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大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

  第三节 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第四节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五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八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更均衡更满意的幸福城区

  第一节 着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第二节 努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全面做好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

  第四节 不断增强养老服务综合能力

  第五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事业发展

  第六节 切实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第九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行稳致远安居乐业的平安城区

  第一节 不断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第三节 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十章 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循环畅通的湾区门户枢纽区

  第一节 深度参与广佛全域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三节 大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四节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重点平台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抓实做好队伍建设

  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第四节 不断完善实施机制

  附件1:广州市荔湾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报)汇总表

  附件2:名词解释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亲临荔湾区永庆坊,要求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着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关于制定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着眼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阐明今后五年全区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我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确保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2016—2020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9.66亿元,年均增长3.4%;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5:25:74.5调整为2020年的0.4:27.8:71.8;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1633.6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投资规模的124.1%。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区财政收入从46.51亿元提高到111.6亿元,累计完成351.75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23.74亿元,增长54.3%,其中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5.74亿元提高到51.02亿元,累计完成242.3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45.43亿元,增长23.1%。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分别达4.4万件、1.48万件,年均增长59.1%、16.2%,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54家,各类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10家,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投入运营。“一带两区”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白鹅潭商务区纳入市级重点平台加快推进,“1+11”组团式发展动能强劲,被列为广州城市治理榜“最具发展潜力功能区”;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按下“快捷键”,创新配套设施加速落地,12个地块纳入广州市新型产业用地(M0)选址范围;传统文商旅活化提升区建设大放异彩,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纳入市级规划重点打造,永庆坊微改造模式成为全国典范,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十三五”期间实施各级重点项目327个,立白中心、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健康方舟等产业载体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荔胜广场、悦汇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即将投入使用;广信花地湾地块重新盘活,广船地块央企总部首期项目开工,鹅潭一号项目动工。招商稳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落地项目150个,其中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1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全区实有市场主体13.25万户,年均增长9.4%;累计新增市场主体7.53万户,比“十二五”增长49%。新增外资企业1164家,年均增速13.9%。成功引进国家金融实验室金羊金融研究院、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广州工控集团、广州幸福中心等总部型企业进驻,北斗科技产业园、荔湾区金融科技产学研中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质量强区战略成效显著,“荔湾创造”“荔湾质量”“荔湾品牌”发展壮大,区内4家企业荣登广州市“四十年·四十品”榜单,1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为广州市首次获此殊荣。

  2.文化荔湾形象凸显。

  文化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实施,以荔湾为核心的岭南文化中心区加快建设。文化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落户白鹅潭并启动建设;“十三行”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馆内馆藏文物超过4800件(套);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泮塘五约微改造纳入国家试点,永庆坊—沙面—西堤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聚龙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每年文化惠民活动十万余人次,以“湾区花正开”为主题的央视大型实景演播室永久落户荔枝湾,升级改造街道图书馆6个,所有街道文化站均达省一级标准,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文化荔湾”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蝉联“中国曲艺之乡”,成功创建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和体育工作分别获省特别贡献奖和突出贡献奖,连续三年在全省档案馆年度评估中获得优秀。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拥有省、市级创意产业园6家,形成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广州市非遗街区等多处产业集群,一批“互联网+”文化大型文旅创意企业落户。

  3.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白鹅潭商务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和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一带两区”发展新格局。城区规划持续完善,完成新隆沙—陆居路片区、沙洛片区等重要节点的控规调整及城市设计,完成首批新型产业(M0)用地控规修改,新增300公顷建设用地规模。城区大建设全面铺开,城市更新改造抓紧实施,出台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推进6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20个旧村改造项目、18个旧厂改造项目;大力推进“三隧四路五轨道”建设,新建道路35.7公里,品质提升29.7公里,完成了龙溪大道东延线、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等一批道路建设以及龙溪立交、五丫口大桥等桥梁大中修工程,地铁6号线、8号线北延段以及广佛东延线(荔湾段)建成通车,稳步推进地铁11、13号线建设,全力推进地铁10、22号线征拆交地;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3093个,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推进综合管廊、消防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花地河生态景观带被评为省样板工程金奖;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新建垃圾压缩站5座、改建42座,完成1693个投放点美化工程,基本建成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实现环卫收运和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垃圾减量率达到35%;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公厕12座、改扩建68座。管道燃气新增用户12.6万户、管道27.56公里。实施违法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铁腕整治铁路沿线违建顽疾,拆除违章建筑915.42万平方米。


图1:“一带两区”发展新格局示意图(略)



  4.民生服务不断优化。

  教育强区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期间新增教育用地20.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88万个,新开办24所公建配套学校(园),扎实推进广州一中、广州四中、真光中学等改扩建项目,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家庭教育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获评首批广东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教育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引进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荔湾小学等一批名校,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启第二期合作,探索实施“3+6”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健康荔湾建设不断深化,全区医疗机构达230个,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86个,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位数增至7.04张,区儿童医院、区人民医院新址、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等建设项目加快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以上;新增养老机构6家、养老床位1341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6.2张,率先启动长者配餐服务,“3+X”居家养老模式形成荔湾经验,东漖街成为全市医养结合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在全省率先启动“百梯万人”党旗红旧楼宇加装电梯项目,完成电梯加装957台。“暖光行动”“便民停车”“邻里花园”等惠民工程持续推进,长者大配餐、“社工+”等民生服务品牌进一步擦亮。

  5.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通过市审定。深度融入广佛同城化发展,积极参与“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荔湾南片区纳入试验区先导区,不断强化与番禺南站片区、佛山三龙湾片区合作,“荔湾—南海”试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助推广佛迈入全域同城化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制定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创新中心,推动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核心区域、广州国际医药港纳入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合作,出台支持科技创新、金融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外经外贸工作稳步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经贸合作,新增外资企业1164家,年均增速13.9%。重点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在全市率先成立区营商环境发展中心,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强化招商营商职能,国资国企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成立四大国有集团,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服务不断提升,先后推出“一窗式”集成服务、清单管理、跨城通办、一网通办等措施,商事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服务,企业设立登记最快实现0.5天出证照,“荔湾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在全省首个通过终期验收。

  6.社会治理更加完善。

  建立“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全面提升。推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社区居民议事厅实现全覆盖,社区、网络、楼宇三级议事联动机制入选2018年度广东省城乡治理创新经验,并在全省进行推广。打造“如意平安骑队”“家在岭南”“昌华前哨”等一批群防共治品牌,深化网格化管理和“四标四实”专项行动,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平安荔湾建设深入推进,全区案件类警情实现五年连续下降,安全生产主要指标继续好转,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四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完成率100%,人民群众“从田间到舌尖”上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创建省级维稳工作示范点,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和接访下访制度,信访事项办结率100%。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全国首创“法院+司法+侨联”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律师调解中心,首创专业市场法律顾问室,率先成立旧楼宇加装电梯人民调解工作室,全覆盖设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构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全面决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质效并重实现“六清”“六建”目标。疫情防控稳定向好,全区上下勇于担当、顽强拼搏、扎实工作,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推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筑牢传染病防控线,在全市率先实行处级干部担任定点隔离酒店店长,外防输入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内防反弹全面压实“四方责任”,以有力举措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学生返校复课,保障全区社会运行。做到社区“零”扩散,医务人员“零”感染,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区42人荣获“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14个集体荣获“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7.三大攻坚战成效突出。

  主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守住防范重大不稳定风险隐患的底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重点战役,确保全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对网贷平台清退监管,在全市率先完成辖内网贷机构在贷余额、在投项目和出借人数“三清零”;坚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河湖长制,35条河涌消除黑臭,西朗污水厂二期投入使用,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新建雨污管道182公里,东朗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污染修复持续加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空气质量稳步提升,达标天数比例、PM2.5、PM10等指标均较2015年有较大提升。巩固帮扶成效,实施精准扶贫,累计派驻扶贫干部93名,投入财政帮扶资金4.67亿元,对口帮扶6省7县37个项目,惠及贫困人口近30万人,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安置社区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省级示范点,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被评为全国消费扶贫示范单位。

  除上述工作外,“十三五”期间,我区在青少年、妇儿、信访、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贸促、禁毒、科普、气象、地震、人防、统计、档案、保密、供销、修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表1:荔湾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序号指标单位

2020年

目标值

2020年

完成值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总值

%/亿元

年均7以上/1500

年均3.4

/1086.07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

亿元

1500

1633.65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

%

7

5.9

预期性

4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45以上

38.2

预期性

5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30

254

预期性

6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0

11.6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0

72.3

预期性

8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50

48.1

预期性

民生幸福

9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0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

1300

1300

预期性

11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

70以上

74.5

约束性

1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3.3

3.86

预期性

13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40

36.2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5

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减少

二氧化硫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氨氮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氮氧化物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1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7.52

5.98

预期性

1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约束性

18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86以上

89.3

约束性

  说明:1.表中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两项指标数据尚在核算中,均暂缺。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指标。表中数据为2019年数据。2020年,市不再下达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的指标,改为下达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9157人的任务,我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2131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16%。


  现阶段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比较艰巨。经济总量仍然偏低,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总体不足,产业新动能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待培育发展。二是城区环境面貌有待提升。交通综合网络体系互联互通水平不高,城区环境南北差距明显,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较低,城市更新改造任务重、难度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民生服务供给压力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新增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优质教育和卫生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就业、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存在不少短板。四是岭南文化保护和活化仍显不足。在内容、形式、业态方面创新不够,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强化。五是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离人民群众的期待仍存在差距,综合营商环境仍需努力改善。六是区域合作有待加强和深化。与全市其它区域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态势还不明显,广佛合作的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动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利用。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国际发展环境。一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签订投资协定,为我区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形成,为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契机。三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给我区扩大高水平开放、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带来了较大难度。

  国内发展环境。一是我国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区深耕国内强大市场、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国家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大力度畅通要素循环,为我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和韧性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三是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要素制约有所恶化,部分深层次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减速或将更加显性化,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防控态势严峻,很可能给我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环境。从大湾区发展来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从广东省发展来看,全省正在构建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区和主引擎、以沿海经济带为主战场、以北部生态发展区为重要生态屏障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成为重大发展战略。从广佛合作来看,广佛同城发展已超过十年,取得较大成效,未来将在发展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协同、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从广州市发展来看,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平稳较快态势,近年来更获中央和省的强力政策支持,全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对荔湾区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重大战略和政策,将显著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格局,促进产业、人口、科技、服务、治理、文化等发生巨大变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但也可能加剧区域竞争,对我区传统区位优势构成较大挑战。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坚决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深入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高标准打造广州西翼CBD、千年商都RBD、岭南生活CLD,推动“一带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推动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加快建设产创联动示范区、城市治理创新区、岭南文化核心区、产城融合先行区,奋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和全市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中走在前列,为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和全市勇当排头兵作出荔湾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荔湾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胸怀“两个大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兼顾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区一盘棋,更好发挥区委、区政府领导作用,充分激发各部门、各街道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广州提出要在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当好排头兵,更好支撑全省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国前列。

  荔湾作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核心功能区,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要脱颖而出,成为重要增长极,助力全省顺利实现总定位总目标。展望2035年,荔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初步建成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走在全国前列。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科技创新引领带动能力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涌现一批带动创新发展、服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总部企业和龙头企业。门户枢纽功能更加强大,广州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大湾区重要交通节点的功能全面显现,成为广州辐射珠江西岸乃至整个大西南地区的战略极点。城区环境面貌更加现代化,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并向更高水平升级,智慧城市建设达到较高水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一江两岸、百里河涌”的优美生态环境展现强大吸引力。文化荔湾更具魅力活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文化软实力、城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养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幸福荔湾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大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我区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广州西翼中央商务区全面建设并初具规模,“一带两区”发展平台的战略能级不断提升,产创联动示范区、城市治理创新区、岭南文化核心区、产城融合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形成先行示范作用,南北片区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对广佛极点的支撑作用和对珠江西岸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发展动能更加充沛。新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有效发挥,“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2025年达到145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00亿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形成以总部经济、现代商贸、医药健康、文化创意、数字经济为引领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达到150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4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20件。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累计签约项目数达到150个。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开工累计数达到20条。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得到更有效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在荔湾得到生动实践,综合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深化改革领域形成更多“荔湾经验”,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社会文明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初具成效,岭南文化辐射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争取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初步形成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加融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更加契合的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区空间格局不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不断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品质,“一江两岸、百里河涌”的特色水资源环境持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民生福祉更加丰厚。综合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就业增长和质量同步提升,社会保障扩面增量提质,人口和人才综合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义务教育新开办学校100%建成标准化学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个,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个,每千人拥有病床位数8张,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8万人。

  治理效能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表2:荔湾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目标值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6左右

预期性

2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65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6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

亿元

2500

预期性

5

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项目数

150

预期性

6

城中村改造开工累计数

20

预期性

文化发展

7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5

预期性

绿色转型

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6以上

约束性

1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创新驱动

12

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

预期性

13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

150

预期性

14

新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数

4

预期性

15

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

2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7

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

完成市下达

目标任务

约束性

18

累计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8

预期性

19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4

预期性

20

每千人拥有病床位数

8

预期性

21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

预期性

22

城市道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

6

预期性

安全保障

23

政策性储备粮收储

万吨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第三章 统筹“一带两区”,打造现代国际的广州西翼中央商务区

  发挥荔湾位处广州“西联”战略核心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集中最优资源,突出商业商务功能,全面强化白鹅潭商务区战略引领,抓紧推进重点区域和功能组团建设,高标准建设广州西翼CBD(中央商务区)、千年商都RBD(休闲商务区)、岭南生活CLD(中央生活区),带动“一带两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区定位与功能的有效提升。


第一节 全面强化白鹅潭商务区战略引领

  不断完善白鹅潭商务区规划,对标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和琶洲等中央商务区,建设广州西翼中央商务区,打造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文化创意时尚中心。持续优化“1+11”网络结构,引导商务及公共功能向滨江、地铁站点等优质空间周边集聚,打造15公里鹅潭湾畔翡翠项链,串联多个商务功能组团,以“生态、效率、文化、智慧、安全”五大主题构建白鹅潭未来之城。多措并举强化土地储备,通过市区联动模式,积极谋划土地集中连片收储。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加道路网密度,规划建设广佛衔接道路,以城际铁路、高速地铁为骨架,快速直达广佛主要枢纽、重点功能区,高效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积极做好产业导入和培育工作,打造以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医药健康、文旅创意为主导、与中央商务区定位相一致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节 抓紧推进重点区域和功能组团建设

  1.全面推进白鹅潭核心区建设。

  加快推进新隆沙—陆居路片区开发建设,推进石围塘地区滨江旧厂整体收储、统筹开发,对白鹅潭地铁站综合场站及石围塘枢纽周边进行综合开发,以支撑白鹅潭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文旅创意,打造商务集聚区、湾区极点,提升白鹅潭商务区的整体形象。

  2.加快推进白鹅潭商务区北片区建设

  北片区为白鹅潭核心区以北的组团,包括大坦沙健康医疗组团、如意坊—沙面历史文化组团和广佛黄金商贸组团,片区现状主要为传统村居和历史文化街区。未来要通过对大坦沙健康医疗组团的整体改造和如意坊—沙面历史文化组团、广佛黄金商贸组团的优化提升,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医药健康、文旅创意等产业。

  3.稳步推进白鹅潭商务区南片区建设。

  南片区组团为白鹅潭核心区以南的组团,包括花地河北组团、白鹅潭聚龙组团、花地湾商务组团、西塱车辆段商务组团、广钢—广船央企总部组团、广钢车辆段商务组团、医药港健康产业组团和南漖商务组团,片区现状主要为大型工厂搬迁后遗留区和传统村居,占地面积较大,区域构成相对复杂。未来要通过对旧厂、旧市场的连片改造以及传统村居的整体改造或微改造,加强对花地湾站、西塱、广钢车辆段周边的综合开发,在大量新市民进驻、片区居民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研发、会议会展以及中医药特色商贸产业。重点推进白鹅潭聚龙组团建设,打造湾区新兴产业总部商务区、“1+N”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节 融合带动“一带两区”发展

  因应荔湾空间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依托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发展,带动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更高质量发展。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要以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为基础,稳步推进扩容、串珠、升级工作,积极打造具有文化、旅游、创意、精品商贸、体验式居住、综合娱乐休闲等功能的精品历史文化街区;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创意资源,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花卉休闲产业,不断强化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教育培训、创新服务等产业服务功能。高度重视“一带两区”的有机衔接,促进商务、商贸、文化、创新等元素的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融通互促的发展格局。


图2:白鹅潭商务区重点区域和功能组团布局图(略)


第四章 强化大建设,打造布局合理生态优美的产城融合先行区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以提高宜居宜业宜游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切实做好土地保障工作,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把荔湾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生态优美的产城融合先行区。


第一节 加快打造开放通达的广州西部交通枢纽

  1.进一步加密道路交通网络。

  全面打通对外联系通道,加强与省域、市域高快速路网、重要枢纽的衔接,加密广佛两地对接通道,完成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东沙隧道建设,力促广佛大桥系统工程、广佛同心桥工程、玉兰路—港口路过江通道、浣花路西延线、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等湾区互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构建区内骨架路网,完善主次干道建设,密切南北交通联系,重点推进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白鹅潭大道建设,完成东漖大桥改造、沙洛路等项目建设,推动平安大桥、如意大桥建设,增加大坦沙岛出岛连接通道。不断织密片区路网,努力实现片区道路微循环灵活畅通,支撑荔湾区“一带两区”及核心交通枢纽的建设,完成白鹤沙地块及龙溪大道地块配套市政工程,加快推进广钢新城道路建设,深化白鹅潭、海龙、东沙、葵蓬等片区道路规划研究工作,提升高强度开发区域的通勤出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智能交通建设,积极布局无人驾驶,建设无人驾驶示范道路。大力整治交通拥堵黑点,提升群众出行舒适度、满意度。

  2.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

  配合完成地铁10号线、11号线、13号线、22号线征拆工作,超前谋划地铁25号线、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等线路站点,推动地铁线网与佛山地铁5号线、6号线、11号线等线路对接。加快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项目建设,争取广州南站至广州站联络线、广佛江珠城际在荔湾设站。建设地铁TOD站点,高铁、城际站与地铁相连接,促进空间布局和功能提升,形成高铁站综合体、城际站综合体,提升广州西部交通枢纽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能力与效率。


第二节 抓紧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1.不断完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

  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推进片区混合改造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新经验,争取旧村庄更新改造房屋拆迁补偿行政裁决试点,积极探索土地置换模式。切实加强片区策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积极支持土地整合,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收储相结合,探索将全面改造项目与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有机结合,加快推进留用地开发利用和指标兑现。不断强化对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引导指导,鼓励村社将社区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融入更新改造方案,理顺利益关系,提升片区和物业质量,加大数字经济、产业金融、医疗健康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导入力度,促进社区、人口和产业的共同发展和转型升级。适当精简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规范合作企业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经济、金融和社会矛盾。强化与市属国企协同配合,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探索聚龙湾片区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新模式,统筹推进聚龙村周边改造升级,率先打造全周期管理示范区。

  2.统筹推进“三旧”改造与产业导入双同步。

  着力改善旧城环境面貌,力争完成周门、源溪、桥东等片区旧城微改造,利用广州火车站改造契机推进我区站前、西村毗邻地区优化升级,挖潜提升现有城市空间利用率和美化率,推动建筑及设计业集聚发展;推进恩宁历史文化街区等人居环境工程,大力发展文旅创意产业。持续推进“三线”整治、邻里花园、便民停车、旧楼宇加装电梯等工作,完善旧城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推进西郊、河沙、坦尾、茶滘、东漖、鹤洞、花地、五眼桥等20条旧村的改造工作,积极引入具有产业发展实力的合作企业,研究导入大学科技园、品牌产业园等要素,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旧厂改造,加快推进聚龙湾片区、岭南V谷、广钢总部地块、广船南方央企总部、黄沙水产新市场、1906科技创意园、珠江钢琴创梦园等项目的提升工程,积极导入总部经济、特色制造、文旅创意、军民融合等产业,推动旧厂改造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


第三节 积极推动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打造智慧灯杆,推动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推进试点建设5G智能众创孵化空间,打造众创空间2.0模式。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持续挖掘应用场景。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建设,探索建设综合能源站,推动区域能源优化调度,继续实施“暖光行动”。推动旧楼宇二次供水水管改造工作,稳步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完成燃气管道化改造目标任务,加快城中村管道燃气发展进度。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综合管廊、消防站等市政基础设施。


第四节 保障国民经济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

  坚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互支撑、同步推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编制广州市荔湾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与交通、产业、环保、文物保护等规划高度统一、有机衔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划体系。科学配置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大要素,优化全区用地布局。探索创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激励机制,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和集中设置,促进农业生态空间与城镇开发空间双向优化。完善重大项目产业用地供应机制,加强重点产业用地保障,优化和聚集已划定的26个工业产业区块集约发展,积极推动新型产业用地(M0)控规调整。加大土地储备统筹力度,按照能储尽储、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推进地铁广佛线菊树站、龙溪站周边地块收储,重点收储如意大道片区、岭南V谷片区内用地。


第五节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落实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河长制,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广佛跨界河流荔湾水域水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工业锅炉监督检查,推进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加强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广佛区域协同治理。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动花地河等重点河涌景观提升,以花地河和珠江沿线为重点建设高水平碧道。

  2.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壮大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等产业,引导共享经济等绿色新业态有序发展。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升级,持续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开展建筑能效提升行动。推广应用新能源营运车辆,加强城市交通调控管理,构建绿色低碳、高效运行的城市交通网络。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设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深化粮食节约行动和“光盘行动”。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体系。以广州市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


第五章 抓好大招商,打造动力强劲活力充沛的产创联动示范区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立足荔湾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以“大招商”为重要抓手,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多元融合的产创联动示范区。


第一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着力打造优质承载空间,率先在大坦沙健康医疗组团、白鹅潭核心区、花地湾商务组团、广钢—广船央企总部组团等区域率先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型、主题型、地标型商务楼宇,打造广州中心城区西部总部经济重要承载区。利用城市更新改造机会建立一批集管理、研发、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于一体的工业总部经济平台。完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加大总部企业培育与引进,立足广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吸引现代商贸、医药健康、文旅创意、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企业在荔湾设立企业总部、区域型总部、跨国运营中心或管理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等。大力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高端商务服务业,优化总部经济配套服务能力。加快向海、向天协同发展,大力引进海洋、空间技术等领域总部企业。以白鹅潭商务区为核心,大坦沙国际健康产业城核心腹地、聚龙湾片区、广州国际医药港为载体,加快服务配套,构建“一心多点”会展空间新格局,吸引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学会、跨国公司在荔湾区举办论坛、年会、峰会等大型会议活动。

  2.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

  以国内大循环赋能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加快更高品质商业载体建设,大力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店等新型高端业态和顶级奢侈品牌,扶持培育西关地理标志,引导老字号跨界转型,开发各类岭南风格创意“潮品”,提升知名商标、地标产品等传统IP“含金量”。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智慧零售、无人智能店铺、场景化体验式零售网点等新技术新模式,支持时尚消费、社区消费、“健康+养老”消费、医美服务消费、宠物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新业态发展,积极引导境外医疗、旅游、教育等高端消费回流。依托“三馆合一”项目,集聚夜间商务、文艺展览演出、旅游休闲等业态,构建白鹅潭芳村长堤文化旅游休闲带,打造魅力“夜荔湾”。大力推进上下九等区域老字号商圈智能化改造,做强做优首饰玉器、服装、餐饮等产业,引入名企名品名店,打造具有浓郁广府风情和商业氛围的老字号集聚区。加快推动区域中药材商贸业的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芳村茶叶市场改造、黄沙水产新市场项目建设以及芳村花鸟鱼虫市场异地搬迁建设等重点项目,打造珠宝、中药材、茶叶、花卉、水产、鞋业等含电子结算、交易中心、数字经济、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价值中心,促进专业市场空间集聚和优化发展。支持专业市场利用直播电商拓展销售新渠道,出台实施直播电商政策,打造网红经济。激发外贸新业态发展潜力,做强“专业市场+跨境电商”模式,推动市场采购健康可持续发展。

  3.全产业链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提升“研发—临床—中试—制造—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药物、仿制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康养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呼吸领域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加大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创新药物、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成立粤港澳医药健康产业联盟,加快采芝林粤港澳中药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医药科创企业和知名专家带项目、技术和团队来荔湾开展产业化。以大型药企为依托,着力推进生物医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诊疗设备等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链延伸拓展,加快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粤港澳中药材检测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协同港澳共建中医药产品标准,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运营,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高地。深入推进医药冷链供应云平台和医药流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医药流通新业态,打造华南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建设一批高端体验、康养、医疗消费服务设施。加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建设,发挥好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广州国际医药港为载体的功能,积极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智慧医疗、健康金融、在线医疗等医疗健康服务业,打造岭南特色的医养结合休闲胜地,全力创建“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的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积极争取港澳上市的药品、医疗器械在我区指定医疗机构使用。

  4.高质量发展特色制造业。

  积极服务好广州卷烟厂发展,推进生产业务数据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生产数据业务化,鼓励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广钢新材料为依托,推动钢材、气体等原材料产品结构优化,重点发展满足于各种基础结构需要的高端复合新材料,推动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引进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军民”两用项目进行产业化,加快发展军民融合高端制造。精品化发展珠宝、礼品、化妆品、钟表眼镜、模型及模具、服装鞋业样品、家具等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展创意设计制造、个性化定制生产,提升行业附加值。发展高端日化家化等精细化工产品,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高地”。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1.融合发展文旅创意产业。

  着力创建省级、国家级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岭南风情与非遗文创产业集聚区,北片以西关历史城区为核心,推进上下九、陈家祠、沙面、西堤等提升建设,打造“最广州”风情城市文化客厅;南片以珠江后航道沿岸和花地河为重点,推进白鹅潭临江大道、德国教堂、聚龙村、广船科技文化长廊、黄大仙祠、花地八大名园等提升建设,打造历史和生态相结合的旅游廊道。丰富提升文化旅游内涵与品质,以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国家4A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及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试点建设为基础,推动沙面、聚龙村、上下九等创建国家A级景区,引导支持精品酒店、个性民宿、特色餐饮、时尚购物、旅游演艺、商务会展、研学游等旅游新业态培育发展,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创新旅游体验。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影音、网络文化、数字体验、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服务链条,强化文化金融、版权交易、文化拍卖等中介服务,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文旅与科技融合示范性企业,建设一批文旅科技融合平台。

  2.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一区一所一院一基金一基地”发展新格局。推进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建设,以“服务制造”和“创新生态”为核心,打造本地特色的产业金融多元生态圈、建立三重辅助发展系统、构建区域服务生态系统,形成金融+产业+都会的金融集核生态体系,扎实推进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荔湾区金融科技产学研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高端金融服务平台落户。支持广东塑料交易所拓展新门类产品交易。支持国家级金融智库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等一流智库发展,发布大湾区金融发展指数,开展金融专项研究,举办金融高层论坛、国际顶级研讨会,打造高层次金融交流平台。发挥区政府主权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投机构。做好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运营,引导新三板企业、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券商和风投创投机构、科技孵化器等集聚,打造全产业链资本高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开展产融对接,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强化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充实后备上市企业队伍。安全有序推进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私募基金等类金融法人发展。

  3.优先发展数字经济。

  依托数字经济核心区功能定位,引进与培育一批全球数字服务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数字贸易示范企业,推动数字商务平台和数字交易平台集聚化发展,引领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交通、数字教育等数字贸易新业态发展。充分发挥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广州“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区”平台优势,大力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生活消费品、生活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垂直细分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开发一批销售类、服务类电商平台,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推动电商新业态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引导区内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扶持鼓励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实体经济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5G应用培育,试点建设5G智能众创孵化空间,推进5G在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广州3D打印产业园扩容提升,推动3D打印产业集聚发展。

  4.集聚发展建筑及设计业。

  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建筑及设计业发展,着力构建覆盖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全产业体系。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依托总部项目建设,加快引进更多实力强、信誉好的领军型企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培育集投资、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推动建筑及设计业集群化发展。支持建筑及设计业创新发展,鼓励建筑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强化产学研合作,引导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支持省建筑材料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积极对接港澳、联动广佛周边地区,开展区域产学研项目。


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立足荔湾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产业布局坚持“主导产业突出,多元产业融合”的原则,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医药健康、特色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文旅创意、现代金融、数字经济、建筑及设计等四新产业,以产业带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打造新价值中心。依托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重点发展文旅创意、建筑和设计产业,推动发展现代商贸产业;依托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医药健康、现代商贸产业,推动发展文旅创意和现代金融新兴产业,依托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重点发展特色制造、医药健康产业,推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第四节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高标准建设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积极争取省市在资金扶持、土地政策、项目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复制推广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高质量布局科创区重点项目,加快完成大参林总部大厦、名创优品白鹤沙科技大厦、北斗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广佛极点”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节点。支持以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为基础,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强化创新引领,积极筹建中药产业研究院和中药检测中心,推动省建筑材料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区域产学研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的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入驻,汇聚更多“大院大所大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地、创新创业热土。

  2.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大力引进中国科学院等高端机构、一流大学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落户荔湾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孵化能力,改造提升闲置物业,打造集线上线下孵化服务为一体的众创孵化空间,引入风险投资、创业辅导、管理和市场咨询等创新支持要素,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孵化链条。积极推进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分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重大技术协同攻关,协同引入军民融合高端项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探索面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允许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科技计划。

  3.加快培育研发创新主体。

  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中药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一批机制活、效率高、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在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工作,用好用活人才引入、研发投入补助、技术合同登记等政策,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支持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好区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专项,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企业服务能力,整合中介机构专业力量,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开展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帮扶服务。

  4.着力汇聚高端创新人才。

  组织实施荔湾“英才计划”,完善人才管理与引进机制,实施重大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引进和培育更多科研、管理、市场、文化等“高精尖缺”人才及优秀团队。持续实施荔湾“扬帆计划”,构建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提升人才服务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增强“人才绿卡”聚才效应,为人才提供入户、住房、医疗、培训、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职称评定、养老福利、学术研究、创业扶持等组合式暖心服务。积极运用入户白卡政策,培育一批优秀技能人才。探索联合省市共同设立穗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开设“人才服务特色银行”,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5.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主动对接国际通行创新政策和规则,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财政经费管理规则和财政预算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广州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生态优化三大工程,为全区营造保护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助力广州打造知识产权枢纽城市。探索简化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建设以信任为前提的战略科学家负责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一站式”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行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


第五节 抓实抓好大招商工作

  1.创新招商机制。

  完善招商政策优惠,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在市场准入、财政奖励、用地保障、研发创新、金融支持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强化与专业机构合作,利用行业协会、中介等专业机构的市场优势,实施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新兴招商模式,优化招商资源配置,建立招商奖励机制,调动机构积极性。加大渠道拓展力度,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交易会、展览会和产业合作交流活动,联合开展企业投资服务、投资政策宣传、营商环境推广等不断拓展项目来源渠道,延伸投资推广网络。大力拓展海外招商渠道,充分利用广州驻海外招商联络站、企业驻外办事处、驻外人才工作站、友好城市、商协会等机构组织,借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新三板发展论坛、金融高峰论坛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荔湾。

  2.突出精准招商。

  立足我区优势产业,以做强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为目标,实施精准招商。加大产业链头部企业招商力度,培育壮大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调发展。瞄准世界500强及分支机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大型国企等企业,开展靶向招商,鼓励来荔湾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做大做优总部经济。聚焦四大支柱、四新产业,大力引进高端商贸、医药健康、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做强主导产业。聚焦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都市工业等新兴领域,精准引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等企业,强化发展新动能。强化产业载体对接,围绕白鹅潭商务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等平台发展定位,大力引进与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3.完善招商服务。

  建立招商服务标准,实行项目落户领导干部责任制,指定具体项目负责人进行点对点服务,对重大项目提供信息收集、招商推介、接洽谈判以及后期的跟踪督查、服务协调等“一包到底”的全程服务,以最大力度促进项目落户。建立健全区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议事规则,统筹全区招商引资和项目议事决策。加强暖企稳企,落实支持企业发展25条和首席服务官制度,突出重点企业要素保障,完善企业发展全周期服务。


第六章 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岭南文化核心区

  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充分挖掘利用、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活荔湾作为千年商都发祥地的资源禀赋和商贸氛围,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加快建设富有人文魅力的岭南文化核心区和人文湾区重要承载地。


第一节 切实做好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

  1.整合保护岭南文化重要区域和景点。

  加快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展示核心区建设,整合岭南园林、岭南建筑、岭南民俗、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岭南文化资源,以西关历史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荔枝湾、恩宁路、陈家祠、沙面、十三行、上下九、西门瓮城七大特色功能区,打造“一带七区”岭南文化传统风貌传承展示区。整合十三行博物馆、粤海关博物馆等建立岭南文博品牌,推动西门瓮城广州城市建设历史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花文化博物馆、广州商贸博物馆、文化公园水产馆等一批特色岭南文化博物馆建设,打造门类丰富、特色显著的博物馆体系。依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打造粤剧粤曲联盟。

  2.丰富完善岭南文化底蕴。

  深化创建以粤剧粤曲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持续提升广州非遗街区的规模效应、经济产出和社会影响力,推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文化精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巩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扩大“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影响力,弘扬荔湾饮食文化,鼓励打造现代美食街区和精品名店。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等历史资源,讲好“一带一路”历史节点上的荔湾故事。扩大以禅宗文化、道教文化为代表的荔湾宗教文化影响力,做好华林寺、黄大仙祠、仁威庙等宗教场所的优化提升工作。传承壮大“西关正骨”等中医药文化,打造西关中医药非遗街区。加快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建设,打造岭南文化新地标,为岭南文化的整合、丰富和宣传推广提供新平台。


第二节 积极推动岭南文化的活化利用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赋能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以岭南传统文化赋予荔湾商贸业鲜明特色,推进珠宝玉器、中药材、茶叶、水产、花卉、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衍生发展中医药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服饰潮流文化等文化形态,打造集展示、体验、研发、文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积极培育发展民宿、酒店、特色餐饮等文旅消费业态。推动传统商贸业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着重探索发展数字商贸,加大文旅融合、数字体验、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培育力度,鼓励运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产业聚集区形成若干特色商圈,支持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时尚经济、免税经济、美食经济、健康经济,大力聚集国际品牌,引领时尚潮流,展示中国制造,传承岭南文化,驱动消费创新。


第三节 不断扩大岭南文化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

  建设面向国际的湾区文化中心和国家文化开放重要窗口,增强海外华人华侨凝聚力,针对粤剧、粤菜、龙舟、武术、醒狮、非遗、粤语、十三行等代表性岭南特色传统文化,引导建立国际性交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岭南文化特色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国际创意展览节、岭南国际艺术节、南粤影视名人展等一批文化交流展会品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相关文化合作项目、联盟、机构等落户,让更多国际文化组织、文化专业机构总部和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集聚荔湾。围绕茶、花、古玩收藏、玉石、餐饮、中医药等荔湾特色商贸业资源,以茶叶市场、玉器街、古玩城为载体,搭建荔湾特色传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第四节 稳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优质发展

  继续完善提升文体设施,积极推进荔湾区图书馆新馆、新文化馆、新档案馆规划建设。坚持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粤剧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以广府戏剧曲艺为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综合体、粤剧文化高地,提升文化公园现代文化功能,强化十三行文化品牌,打造大型市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重大体育赛事,做强体育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社区转移,布局各具特色、功能先进、管理科学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围绕重大题材、现实题材、本土题材,打造一批特色文艺品牌,创作一批岭南文艺精品,积极引入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充满时代朝气的城市治理创新区

  以建设综合城市功能示范区为引领,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为目标,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综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逐步成型,将荔湾打造为全周期管理示范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


第一节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经济活力。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办法等。激发国资国企发展动力,以做强主业、聚集人才、做大盈利为主要目标,不断完善区属国企经营管理方式、激励和约束机制,盘活存量国有资本,加快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建设荔湾区综合城市功能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开展政策创新改革试点,加强省、市、区联动,确保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和城市维护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城市更新部分审批权下放事宜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不断推动财税、用地、产业、更新改造等系统性政策在荔湾先行先试。积极创建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争取赋予省级文化管理权限。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发挥税收工作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强化产业和产品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标准,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全国标准。持续推进青少年、信访、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贸促、禁毒、科普、气象、地震、人防、统计、档案、保密、供销、修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改革发展。


第二节 大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

  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加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力度,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府管理运行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建成上通下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字政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造集约化、智能化的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统一认证、电子证照、社会信用公共平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等业务应用支撑,推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助推荔湾区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形成全流程全要素管控、多主体参与、协同完备的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智慧荔湾”战略,加大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向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文化、智慧安全防控、数字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节 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全面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部署,全力探索具有荔湾特色、时代气息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继续发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作用,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示范标杆。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生活区,分类探索老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管理,健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职业发展体系,促进社区协商议事、社工人才培养、志愿服务和社会组织培育联动发展。全面优化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擦亮“民情议事会”“如意平安骑队”“十铺商圈联防”等荔湾基层治理品牌。加强婚姻、殡葬等社会事务管理,推动形成良好家风,促进移风易俗,营造淳朴民风。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加强全方位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荔湾建设。加快推进区、街、社区(联社)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综合网格为单元、以政法力量为主导、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基层综治工作体系,提升平安荔湾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多元化解纠纷平台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学整合防控资源,提高社会面治安控制能力。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抓住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利契机,推动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创新流等高端要素集聚。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土地置换模式,完善新型产业用地(M0)等供地方式。健全劳动力资源共享平台,探索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完善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构建要素价格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调节机制。


第五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水平。持续深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标改革,重点推进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用电用水用气及网络报装、获得信贷、纳税、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攻坚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涉企政策的精准度和可预期性。打造更加通畅的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扩大承诺制改革覆盖事项。完善工业用地更新奖励政策,支持工业企业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落实创新型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荔湾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高水平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制,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区。


第八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更均衡更满意的幸福城区

  以建立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补短板、促均等、提质量上下功夫,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全面提升幸福荔湾建设水平。


第一节 着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1.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开放共享、荔湾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快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深化公办性质幼儿园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构建布局合理、科学保教、以普惠性资源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新开办学校100%建成标准化学校,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形成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推进职业中学学生培养、升学和就业新模式建设,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动民办教育健康优质规范发展。优化提升特殊教育,巩固我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完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体系,高位推进家庭教育。建设荔湾区教育大数据平台,提高智能化应用水平,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目标。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教育国际化。

  2.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全面融入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城中村教育布点规划实施落地,努力实现教育事业专项规划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和动态协调。加快推进真光中学高中部、广州一中初中部(二期)、广州四中高中部等项目建设。争取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助力,推进校园改造更新,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教育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教育品牌合作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积极优化办学环境、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和擦亮区属学校品牌。通过布局调整、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授权管理等多种方式,缩小校际差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入学招生和升学考试政策与制度,保障学位供给、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力争实现辖区内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有50%以上在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目标。建立以奖、贷、助、补、免相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

  3.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新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标准、服务和行政等手段,统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探索具有荔湾特色的中小学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综合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构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涵,创新育人模式,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完善区、校两级教师培训体系,着力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编制外教师管理和保障其合法权益,推进落实编制外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完善“区管校聘”管理,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性教师队伍。


第二节 努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1.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制。

  强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址重建,增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分析能力。以荔湾区人民医院(鹤洞院区)为基础,建设集预防保健、临床救治、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区级公共卫生医院,打造区域传染病救治中心。强化临床医学人才前哨预警意识,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体系。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更加有力有序的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体系。加强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完善区、街两级公共卫生协调指挥机制,落实社区网格化防控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全民动员的新机制,推进城区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健康促进区建设。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坚持平战结合,强化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免疫规划、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建设,确保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人。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批重点专科,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探索“互联网+医疗”,完善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创建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区,实现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个。巩固多元化办医格局,适度引入优质民营和外资医疗品牌。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儿童医院、区人民医院新址、广钢新城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学园区、荔湾中医医院建设。

  3.加强中医药强区建设。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打造岭南中医标杆。积极谋划中医药文化场馆建设,推介荔湾的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企,打造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专业街区。制定和实施促进中医人才成长计划,建设中医药名医传承中心和创新中心。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和中医医院集群。建设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治未病”服务示范试点单位。以荔湾区中医医院建设广州市中医治未病母婴安康指导中心为契机,建设区域中医妇婴治未病中心,组建中医治未病母婴安康服务体系。培育打造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发挥中医药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区中医医院、区骨伤科医院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谋划三级中医医院建设。推动区中医医院与省中医院合作。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整合优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功能,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落实“一中心一中医特色”。

  4.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全区统一的卫生健康信息系统,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属其他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信息高效共享。完善区妇幼保健院、区骨伤科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口腔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实现“刷脸就医”“智能导医”,优化就医流程,缩短轮候时间,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合理引进第三方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设备为手段和支撑,与传统医疗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个人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实现智慧健康服务。以荔湾中心医院为实体依托,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医院,建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规范开展在线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节 全面做好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强化底线思维,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市级创新创业基地和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分类施策做好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做好失业人员转岗培训和就业服务,坚持就业增长和质量提升并重,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6万人以上。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和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培养、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等十大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全区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占比显著提升,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明显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缩小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落实省、市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加大对弱势群体参保资助力度,完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鼓励和推动各类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企业年金。落实社会保险降费减负政策,稳步提高参保人待遇水平。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下移至社区,实现“一个平台、两级管理、三级经办、多点服务”的便民服务新格局。加快建设网上业务办理平台,加强社保服务信息化建设。突出托底型基本民生保障。重点关注低保、低收入、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人员的生活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保护立体化网络,动态调整救助保护标准,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


第四节 不断增强养老服务综合能力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加快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聚焦实现养老服务市场化、信息化、智慧化,统筹利用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类主体资源,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区属公办养老机构提质改造,增加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养老服务专项考核指标,推进完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力促长者“大配餐”服务扩面增量提质。探索引入品牌化、连锁化家政机构,推动“家政+养老”服务,建设医养结合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构建区、街、机构数据共享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第五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事业发展

  1.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健全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入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鼓励妇女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面向城乡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提高救治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严厉打击拐卖、强奸、猥亵等侵害妇女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妇女工作交流合作,鼓励妇女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

  2.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升儿童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加强儿童网络保护,加强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加强打击拐卖、强奸、猥亵、虐待等侵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防控青少年近视,力争实现新发近视率逐年降低。

  3.加强家庭建设。

  加强文明家庭建设,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家庭友好型城市。建立完善男女平等、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赡养老人、特殊家庭救助关爱等政策,开发提供支持家庭与妇女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持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倡导构建男女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儿童的抚养、教育、保护责任,支持家庭承担赡养老人责任。促进家庭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第六节 切实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持区域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人口落户制度,通过人才绿卡、总量控制类引进人才入户指标等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保持人口活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推动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质量。超前规划和布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提升实有人口动态服务管理,优化来穗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深入实施来穗人员融合行动,强化来穗人员服务和管理。


第九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行稳致远安居乐业的平安城区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荔湾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荔湾。


第一节 不断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

  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树立政治安全底线思维,将维护政治安全贯穿于区委、区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加强国家安全和全民国防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提升政治安全风险发现、防范、化解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国防动员“十四五”调整改革落地,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2.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强化学校、媒体、文化市场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教育,不断提升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完善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处置机制,强化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情引导。

  3.强化网络空间治理。

  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增强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能力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安排,深入开展净网专项行动,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文化创新、文艺评论队伍的政治引领、思想教育和培养支持,增强社会主流价值感染力。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节 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1.强化经济安全预警防控。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2.防范化解金融和财政风险。

  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协同治理,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整治,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科学用好政府性债券资金,定期监测债务风险指标,提前做好预警,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新增隐形债务,确保政府债务资金可控、高效、聚焦重点领域,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强化能源、粮食及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能源“双管控”,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逐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能源发展新格局,保障能源安全。加强粮食安全生产及储备监管,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做好粮食的保供稳价。维护水利、供水、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第三节 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压实各级党政领导责任、行业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强化“互联网+”监管,实现实时监测、在线监控、远程监管和可视化监管。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健全覆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和智慧监督监管水平,完善食品药品产业链全程追溯体系,加大食品药品监督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校园及周边、集体用餐单位、网络订餐等领域整治力度。保障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

  3.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构建以预防为主、区街联动、部门协同、救援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各类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积极对接市的预测预警平台,实时综合监测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等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人员疏散和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打造以综合性应急队伍为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


第十章 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循环畅通的湾区门户枢纽区

  紧紧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全方位增强广佛同城核心区的经济带动力和产业辐射力,全力打造产业、市场、经济社会循环畅通的湾区门户枢纽区,为广州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第一节 深度参与广佛全域高质量发展

  加强“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统筹谋划,依托“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先导区,加快形成对接港澳、辐射内地的双向开放平台,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新极核。加快“荔湾—南海—番禺”启动区建设,共建以“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东沙智能制造研发区—三山北国际科创港”为载体的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加快“荔湾—南海”试验平台建设,推动建设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推进与佛山南海区在生态、产业、交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融合发展,打造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区区合作先锋典范。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重点跨界市政路桥建设,促进广佛地铁对接,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加强产业与创新协同发展,依托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广州国际医药港等重大发展平台和载体,重点推进在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文旅创意、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打造人才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新高地。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发挥广佛地区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传统优势,串联整合永庆坊、沙湾古镇等优秀岭南文化资源,联合佛山大剧院、佛山国际体育文化演艺中心,打造大湾区地标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以文化项目合作推动广佛更深层次经济合作。加强社会民生共建共享共治,统筹优化交界地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社会保障同城对接,深入推进政务跨市通办事项,推进区域环境共治,不断强化社会治安治理等领域的区域协作与联动机制。


第二节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重要节点,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链接白鹅潭聚龙湾片区、广船南方央企总部、岭南V谷、广州国际医药港等创新平台,形成大湾区创新开放高地。建设“人文湾区”重要承载地,加强以粤剧、粤曲、粤语等文化为纽带的大湾区文化交流活动,实施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巩固粤港澳台姊妹学校教育交流成果,探索设立粤港澳姊妹合作实验学校,创建粤港澳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建设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促进穗港澳文旅领域规则衔接。助力“健康湾区”发展,推动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向更高层级迈进,完善“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形成创新驱动的医药健康制造业、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业、特色鲜明的跨界融合新业态。拓展与港澳的交流合作领域,承接港澳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审计会计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外溢,推进与港澳在经济贸易规则、市场体系规则、公共服务规划等方面的对接,支持交易场所围绕大湾区产业特点提供交易服务,打造全球商品交易中心。全面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打造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题产业载体,实现“荔湾服务”与“珠西制造”共享共赢。积极参与广深合作,学习借鉴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改革、自贸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荔湾创新发展。


第三节 大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复制推广南沙等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经验,实现政策、产业、金融、平台等方面全方位对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落实外商投资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支持外资投资现代商贸、医药健康、特色制造、文旅创意、现代金融等领域,抓住RCEP协定签署机遇,积极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特色商贸企业。积极参与广州市对外经贸与合作交流,主动强化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及周边先进地区的合作,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支持本土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等形式“抱团出海”,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物流链,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推进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市场采购龙头企业,探索将更多专业批发市场纳入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范围。支持龙头电商企业“走出去”,在重点地区建设一批海外仓。


第四节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重点平台

  全力打造中新合作示范区,大力支持大坦沙国际医疗健康城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新加坡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环境保护、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理念和经验,导入新加坡医疗、医药、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等优质资源,使其成为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平台。推动建设中日(广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依托广州国际医药港等“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总体格局,探索推动与日本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共建生物医药合作产业园,打造对外合作和展示的重要窗口。以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建设为契机,加快荔湾子园区发展,以国际化视野和服务标准,携手港澳共同打造在国内有领先优势、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医谷。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学园区。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荔湾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发挥区委总揽全区、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优化提升市委“1+1+4”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各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按宪法和政协章程履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稳定。

第二节 抓实做好队伍建设

  以开展新一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为抓手,激励党员干部弘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完善落实新时代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实施方案,重点加大年轻优秀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狠抓作风建设,以能者上、庸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以提升干部队伍“七种能力”的最大确定性来应对千变万化的不确定性,完善支持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以作风建设为出发点,始终保持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支持全区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


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建立健全以本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全区统一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本规划确需调整修订时,区级相关规划需按程序相应作出调整修订。进一步完善区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运作机制,实现规划制定和落实全周期管理。及时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确定时序进度,落实具体措施。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贯彻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四节 不断完善实施机制

  健全以本规划为战略导向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经济治理效能,提高落实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能力,优化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谋划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本规划和区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明确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合并编报,具备条件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区优先安排项目的用地、用能、用水等要素保障。区财政优先保障以上财政投资项目建设,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保障情况。落实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加强对本规划的宣传解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规划落实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附件1

广州市荔湾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包)汇总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十四五”期间投资

合计

29120230

21388711

“一带两区”建设项目

9465725

5832914

(一)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项目(“1+11”组团)

推进核心区“三馆合一”、鹅潭一号、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幸福中心等项目建设和核心区AF020243、AF020211、AF020246、AF020204、AF020210、AF020244、AF020208等地块收储出让。推进如意坊-沙面历史文化组团如意坊AL012430地块收储出让。推进广佛黄金商贸组团湾区中药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推进花地河北组团花地河总部地块(AF0203045、37、34、36、31、33、22、29、46、21等)收储出让。推进白鹅潭聚龙组团逸合商务中心项目建设和芳村大道东国企连片改造地块(A19、A20、A21等)收储出让。推进西塱车辆段商务组团首创?广州西塱智芯园、西塱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广钢-广船央企总部组团广船地块央企总部、广船一期地块、广钢新城城市综合体(3号地块)项目建设和广钢集团地块(AF040109、203)收储出让。推进医药港健康产业组团广州国际医药港和沙洛高新创意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南漖商务组团立白综合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大坦沙健康医疗组团、花地湾商务组团、广钢车辆段商务组团建设。



(二)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项目

推进名创优品白鹤沙科技大厦、大参林运营中心、北斗科技产业园、大翔集团创新大厦、侨银总部大厦、广州·宏信·悦谷、荔湾区金融科技产学研中心、唯品会总部大厦、畅想汇、创金中心、绿瘦科技园、岭南V谷、敏城互联网科技中心、帝奇药物研究中心、花地大道南国际商业综合体、海北村联社留用地产业项目、东漖联社白鹤沙发展留用地建设项目等项目建设。



(三)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项目

推进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修缮活化利用、西堤·南方大厦城市会客厅、西关中医药非遗街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华林禅寺扩建工程、西门瓮城广州城市建设历史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花文化博物馆、广州商贸博物馆、文化公园水产馆等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408740

2851763

(一)轨道交通综合枢纽项目

配合推进广湛高铁和地铁10号线、11号线、13号线、22号线、25号线、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在我区范围内建设,推进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配合推动地铁线网与佛山地铁5号线、11号线等线路对接,配合推进广州站-广州南站连接线荔湾段及荔湾站、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等项目建设。



(二)隧道工程项目

推进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一期)、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玉兰路-港口路过江通道工程、白鹅潭大道(花地河-洲头咀隧道)工程等项目建设。



(三)市政道路项目

推进广钢新城一期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组团一二三、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二期)、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龙溪路升级改造工程(东段)、芳村大道南(鹤洞路-荷景路)管线扩容工程、白鹤沙地块市政配套工程(道路与绿化建设工程)、龙溪大道地块市政配套工程(道路与绿化建设工程)、沙洛路建设工程、芳村大道西侧规划路、城市快捷路二期(荔湾段)、花地大道中南延线等项目建设。



(四)桥梁工程项目

推进广佛大桥系统工程、如意大桥、平安大桥、广佛同心桥工程、龙溪大道东漖大桥改造工程、白鹤沙大桥工程等项目建设。



(五)水利、排水工程和碧道建设项目

推进河涌整治工程(白鹤沙涌综合整治、江尾涌综合整治、沙洛涌等),堤岸巩固提升工程(佛山水道左堤、广佛河-荔湾区段、平洲水道左堤等),清污分流工程(驷马涌流域、后航道片区合流渠箱、东风西路以南片区等),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程(芳村围流域、花地河以东片区、驷马涌流域、大坦沙流域、海龙围流域等),水闸泵站工程(东塱、鹤洞、沙基涌、花地河等),排水单元配套公共管网工程(花地河以东片区、海龙围流域、大坦沙片区、芳村围流域、西濠涌流域等),碧道建设工程(大坦沙、大沙河、花地河、荔湾湖、荔枝湾涌等)建设。



社会民生保障项目

1196646

615650

(一)教育设施项目

推进广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改扩建、真光中学征地扩建、广州市第四中学改扩建、爱莎国际学校、区青少年宫更新改造、区公办幼儿园更新改造、省实高中部改扩建、广雅中学扩建等项目建设。



(二)医疗卫生养老项目

推进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区人民医院新址、广钢新城医院改扩建、区儿童医院新建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心血管中心、海樾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区疾控中心新建大楼、广州市惠爱医院芳村院区提升改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技综合大楼、荔湾区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等项目建设。



(三)政法、应急设施项目

推进区部分派出所改造及区新看守所、法院档案大楼改造、区级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



(四)文体设施项目

推进芳村体育中心改造、广钢公园、区档案馆、区新图书馆、聚龙古村等项目建设。



城市更新建设项目

14049119

12088384

(一)旧城改造项目

推进广船鹤园小区改造,南源街源溪片区、站前街陈岗片区、金花街陈家祠片区、彩虹街周门片区微改造等旧城改造,西湾路旧城改造安置房、如意坊放射线安置房等项目建设。



(二)旧村改造项目

推进大坦沙岛(西郊村、河沙村、坦尾村)、茶滘村、东漖村、鹤洞村、五眼桥村、花地村、葵蓬村、西塱村、东塱村、南漖村、沙洛村、海北村、龙溪村、增滘村、山村村、海南村、海中村、坑口村等20条旧村改造。



(三)旧厂改造产业项目

推进3D打印园、1906科技园、广州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光华厂等旧厂改造。



(四)其他改造项目

推进黄沙水产新市场、荔湾广场“恒万时代”项目改造、乐怡居商业裙楼升级改造、泮溪酒家改造、广州酒家文昌路总店改造、陶陶居第十甫路总店改造、时敏广场等项目建设。




附件2

名 词 解 释

  新型产业用地(M0):指为适应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用于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环节及其配套设施的用地。

  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1+1”指《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N”当前指15个配套政策文件。

  三隧四路五轨道:“三隧”即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一期),“四路”即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二期)、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城市快捷路二期(荔湾段),“五轨道”即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线、十一号线、二十二号线、十三号线二期、十号线。

  “3+6”集团化办学:即组建以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协和中学等省市属示范性高中为龙头的3个教育集团和以真光中学、广州四中、广州一中、西关外国语学校、南海中学等区属示范性高中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为龙头的6个教育集团。

  “3+X”居家养老模式:“3”,即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三个基本项;“X”,即文体娱乐、科技助老、金融助老、互助养老、公益慈善助老等几个选择性项目。

  “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1”指试验区先导区,即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片区,“4”指从南至北沿两市边界线依次分布的“南沙—顺德”、“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四个片区。

  “四标四实”:即标准作业图、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地址库、标准基础网格;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

  “六清”“六建”:“六清”指的是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黑财清底、伞网清除、行业清源。“六建”指的是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建立健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

  “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城”,广州和深圳。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广州、深圳两市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发展,携手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①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②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③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④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⑤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快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⑥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⑦以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⑧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⑨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

  市委“1+1+4”工作举措:第一个“1”指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政治保证;第二个“1”指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径和关键一招;这里的“4”具体包括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现在主要是指集中大量金融、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RBD:休闲商务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是相对于CBD诞生的产物,指建立在城镇或城市里,由各类旅游吸引物、文化创意商店、休闲餐饮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集商业、住宅、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特定的休闲商务区域。

  CLD:中央生活区(Central Living District),主要指在一个大型城市中,位于城市居住中心地带,又有城市一流的生活和高尚的人文、生态环境,可满足城市主流人群集中居住、教育、消费、娱乐、健身的区域。作为生活区,CLD意味着生活成本的集约化选择,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了生活成本。

  “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广佛极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1+11”网络结构:“1”指白鹅潭商务区的核心区组团,“11”指聚龙湾组团、广钢-广船组团、大坦沙医药健康产业组团、医药港医药健康产业组团、广钢车辆段组团、南漖商务组团、西塱车辆段组团、花地湾组团、花地河北组团、广佛黄金商贸组团和如意坊、沙面历史文化组团共11个产业组团。

  “1+N”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聚龙湾组团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产业,其他科技产业为关联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区。

  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一岛”指大坦沙岛,“一港”指广州国际医药港,“一带”指珠江南岸沿江产业带,“多组团”包括现代中医药组团、“互联网+”医疗组团、生物医药组团、医疗器械组团、医药健康创业组团,各大组团空间上错位布局,功能上互为补充和支撑。

  “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