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滚球平台

图片

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1-07-14 13:20:35
  • 来源: 花都区
  • 分享到
  • -

花府〔2021〕4号


各镇(街)政府(办事处),区府直属各单位:

  《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花都区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3日


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花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重大成就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二章  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提升国际空铁枢纽能级

  第二节  强化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地位

  第三节  建设大湾区北部消费中心

  第四节  积极推进高水平双循环

  第三章  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重要支点

  第一节  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

  第二节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

  第四节  构建大湾区人才集聚高地

  第四章  推进“双轮驱动”,打造高端智造基地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第二节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第四节  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节  加快发展临空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  实施扩容提质,构建全市人口和经济重要承载区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节  高效推进城市更新

  第四节  推进智慧花都管理

  第六章  推进“五大振兴”,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第一节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兴旺

  第二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

  第四节  实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宜居花都

  第一节  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第二节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第三节  引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

  第四节  擦亮“花漾花都”名片

  第八章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增创区域合作新优势

  第一节  全力推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第二节  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

  第三节  创新市域跨区协同合作

  第九章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第一节  更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第二节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四节  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第十章  彰显文化强区魅力,促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第一节  强化思想引领凝心聚魂

  第二节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第三节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第四节  厚植体育品牌优势

  第五节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花都民生福祉

  第一节  优先稳定居民就业

  第二节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花都建设

  第四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保障妇儿青军群体权益

  第六节  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安全网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创建市域治理试点“花都经验”

  第一节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二节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第三节  实施“令行禁止、有呼必应”

  第四节  高标准建设平安花都

  第十三章  完善实施保障,凝聚规划实施强大合力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优化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四节  健全实施监督评估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花都区积极融入和服务“双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对花都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纲要》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广州市花都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花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要求,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花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深入实施“航空枢纽+”战略,全面推进“国际空铁枢纽、高端产业基地、休闲旅游绿港、幸福美丽花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重大成就

  “十三五”规划设定43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34个,约束性指标9个。预计除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项指标外,经济发展类其他指标都能完成;城乡建设类、资源环境类全部指标能够如期完成或者基本完成,民生福利类其他指标也都能如期实现或者基本实现,创新发展类指标预计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光纤入户率、重要区域及公共场所WIFI覆盖率三项指标能够如期实现。总体完成情况:23项指标提前完成或达到市下达目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5个、约束性指标8个;14项指标预计能够完成,其中预期性指标13个、约束性约束性指标1个;6项指标预计不能完成,全部为预期性指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规模和效益双提升,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1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92亿元,年均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80亿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汽车、临空、智能电子三大高端产业集群加速集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79∶55.24∶41.97调整为2020年的2.56∶42.69∶54.75,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7.85亿元,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9.5%。汽车制造业集群、航空制造业集群、视听设备业集群、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时尚产业集群、都市农业集群等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2020年,新认定市总部企业26家,增速全市第一。

  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截至2020年,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61家,较2015年增长550%,1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1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总量居全市第二。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1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家企业获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8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3.88亿元,技术交易额20.05亿元。培育引进省、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团队、杰出产业人才9人,“优才计划”专业人才191名,颁发人才绿卡约1.9万张。

  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区各功能区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主城区CBD、广州北站周边连片改造成效显著,老旧小区和旧厂房改造等城市更新9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横潭村河西经济社改造项目正式动工,田美村东南经济社改造项目成功引入合作企业,拆除违法建设工作持续推进,释放可用地空间31.02万平方米。空铁联运大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铁九号线、广清城际一期、广州东环城际花都段开通运营,圆了花都人民多年的“地铁梦”“城轨梦”。机场三期扩建征地拆迁获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广州北站一期站房建成投用,空铁联运初具雏形。乡村振兴稳步推进,花都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提前一年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五好”新村居建设任务。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全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各试验区中连续两次排名第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量及总成交金额均排名全国第一,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标准和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等两项碳金融业务试点成果已在全省范围推广。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建设稳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快发展,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已有六条路获批成为广州市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大气污染防治深入推进,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第三。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全区物业小区100%完成楼道撤桶。推进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赤坭镇竹洞村农村垃圾分类指导(推广)中心,花都区被住建部列入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持续推进花都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2020年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8%。

  开放发展实现新突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花都—三水片区)建设稳步推进,与国内外主要城市,与佛山、清远合作更加深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花都试点完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83.6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134亿美元,占比48%,成为全市稳外贸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100%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265项事项实现“一窗办理”,1164项事项实现“零跑动”,区重点产业项目审批代办工作入选广州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案例。

  共享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82.43%。就业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8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成为全国中小学生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管校聘”改革,学前教育学位和义务教育学位明显增加,全区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基层就诊率53%,群众享受到惠民便民医疗服务。持续完善“一元钱看病”“医联体”“家庭医生”等改革举措。文体旅事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首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花都区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盘古王民俗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启动新图书馆、大剧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区4000余名优抚对象应保尽保。建成2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43个长者饭堂,区养老院项目(含区儿童福利院、区救助安置中心)顺利完工。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成效显著,帮扶黔西县、织金县脱贫工作在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考核中包揽前两名。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深度融合,我区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发展机遇及优势。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进国内都市圈产业发展整固和消费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为花都区加快新旧动能转、形成发展新优势和推动智慧城市、智慧民生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国内产品、服务的自由有序流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以及市场深度融合,为花都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实力提供强大支撑。“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发展,促进花都与深圳、佛山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一体化,人才、资金、信息流动更加顺畅,经济、社会合作更加紧密。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全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正积极推动,广州北站枢纽工程快马加鞭,连通中心城区、大湾区、泛珠三角地区大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空铁联运”水平持续提升,将进一步提升花都生态水平,增强综合性枢纽功能,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壮大商流,将大幅提升花都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推动花都高质量发展。

  面临挑战及瓶颈短板。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地缘政治、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我国经济仍处于“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带来了花都发展的不确定性。珠三角内部城市间竞合关系将进一步深化,花都区与市域内各区及周边城市之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高端要素将被进一步稀释。新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对花都区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出新要求。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压缩,对提升花都区经济人口承载力,打造广州北部经济增长极带来巨大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花都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在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向更深层次演进的态势没有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花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土地优势以及产业优势等没有变。花都应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花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花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增强,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航空都会、枢纽花都”,成为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广州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板块,发展质量跻身粤港澳大湾区前列,更好支撑广州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与全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空铁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枢纽功能更加强大,集聚辐射能力更强。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化,平安花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花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城市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充分发挥空港、铁路港“双港辐射”,加快打造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高水平建设“国际空铁枢纽、高端智造基地、创新活力都会、绿色宜居花都”,努力把花都打造成为广州经济和人口的重要承载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航空都会区,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当好排头兵作出花都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空铁融合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落实全国一盘棋,服从服务国家、省市发展大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国际空铁枢纽、高端智造基地、创新活力都会、绿色宜居花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花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重要支点功能显著提升,成为广州北部人口经济重要承载区和经济增长极、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航空都会区。

  ——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空铁枢纽能级显著提升,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初步建成,空铁联运大综合交通体系加速形成,枢纽平台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推动形成“枢纽+商务”“枢纽+科创”“枢纽+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枢纽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能,我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生态健全。创新整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等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以及皮革皮具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行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取得实效,培育壮大一批龙头科技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进一步提升。健全基础应用研究、科研人才引进、科研环境优化、科技金融资本集聚以及推进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科创产业持续内生增长力不断提升。

  ——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促进皮革皮具等特色产业转型,汽车、空港经济等优势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智能电子等新兴产业,壮大数字文旅、数字商贸、数字金融等新业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大力推动城市更新,推进城市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实现市容整洁有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生活交通便利安全,城市的精致化、智慧化、人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魅力充分彰显,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形成“一核三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花都片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公共服务、公共设施、交通路网更加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绿色生态突破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彰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利用生态基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构建山林水田城融合共生空间格局。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之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排名全省前列。

  ——全面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保持全国领先,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贸易采购方式不断完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全面构建与香港、澳门、深圳、佛山等大湾区城市的科技创新圈、产业生态圈和优质生活圈。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更加频繁。

  ——幸福美好生活持续提升。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住房保障更加全面,人才更加安居。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更高水平,教育、医疗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文化更加包容更有品味,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完成值

2025年

目标值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3

6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1.2

24.8

预期性

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7.4

30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9.02

75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5

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7

3.4

预期性

6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19.5

35

预期性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0

35

预期性

枢纽

功能

8

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

万人次/万吨

7339/192

10000/350

预期性

9

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

万吨/万标箱

550.42/12.47

700/25

预期性

10

铁路旅客到发量

万人次

315.22

347.8

预期性

绿色

转型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

完成广州市下达目标

完成广州市

下达目标

约束性

1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1.3

完成广州市

下达目标

约束性

13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50

完成广州市

下达目标

约束性

14

森林覆盖率

%

37.58

37.63

约束性

民生

福祉

1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6左右

预期性

16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9839

完成广州市

下达任务

预期性

17

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

131272

35820

约束性

18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3.31

3.5

预期性

1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63.28

67.38

预期性

20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1.38

1.55

预期性

21

人均预期寿命

81.67

83

预期性

安全

保障

22

政策性储备粮规模

万吨

5

完成广州市

下达目标

约束性

23

液化天然气储备能力

立方米

1200(标方72万立方米)

3000(标方180万立方米)

约束性


第二章 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契机,联动广州北站,大力推动和完善空铁联运大综合交通体系,最大限度将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做大做强枢纽经济、流量经济,全面推进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打造枢纽花都。


第一节 提升国际空铁枢纽能级

  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建成畅联全市、畅通全省、贯通全国、联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实现广州北站至白云国际机场空侧快速直达、与广州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直达”、与泛珠三角地区“4小时通达”,切实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推动空港、铁路港“双港融合”,全力支持保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初步建成广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广州北站二期站房建设,推动T4航站楼、广州北站至白云国际机场空侧专用轨道线建设,创新“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一体化空铁联运模式,实现高铁、城轨、地铁、公交等各类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高效换乘。构建大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广佛环城际(广州北—佛山西)、广州地铁24号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加快建设,推动贵广高铁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清永高铁规划建设,大力争取更多轨道线路直通香港、深圳等大湾区主要城市。完善“七横八纵”城市路网,提速升级内联外通的交通路网,分期分批推进主干道路改扩建和快速化改造,畅通与过境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打通“断头路”,整治拥堵点,深化智能交通建设应用,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第二节 强化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地位

  加快构建“综合效率最高、综合流程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全物流体系,打造高效通达全球主要货运枢纽和经济体的运输通道,构筑辐射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体系。提升航空货运运力,大力引进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综合物流集成商、货代公司,积极探索实施保税免税贸易、跨境电商的国际物流空运通行优惠政策,将花都打造成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参照香港、上海等先进货运枢纽机场,搭建一体化电子信息平台,提供快速通关、安检、配载、装卸和交接服务,缩短货物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温控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基地,完善货运服务设施保障体系,强化机场货物集疏能力,打造货运集散中心和快件分拨中心,拓展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辐射全国的快件物流网络。


第三节 建设大湾区北部消费中心

  充分发挥空铁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快集聚国际国内消费资源,提升消费服务,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需求,将花都建设成为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叠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探索实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线下自提模式,设置免税购物店、“离境退税”商业网点,打造免税购物中心。鼓励和支持皮革皮具、服装、化妆品、音响、珠宝等高端时尚产业发展,建立时尚高端消费品发布、定制和展示交易中心,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时尚经济、美食经济、健康经济、夜间经济,支持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广州北站商务区、融创文旅城等消费地标,谋划建设超大型综合商贸中心。


第四节 积极推进高水平双循环

  紧紧抓住RCEP落地实施等重大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更高层次国际化交流平台,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坚持高质量引进来,提升引智引技引资水平,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支持汽车制造业、航空制造、视听设备业、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和皮革皮具、珠宝、化妆品、声光电等优势传统行业建立“走出去”产业联盟,集体参与国外、境外经贸园区建设。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形成一批带动产品、技术、品牌、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的示范项目。鼓励企业设立以货源国特色产品贸易为主的进口公司。充分发挥花都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的优势,积极参与海丝旅游推广联盟建设,联合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国内外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政策优势,加大向海外国家和地区推介花都优势和特色产品的力度,支持花都高附加值产品、自有品牌产口、特色产品出口,全面提升“花都制造”和“花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专栏2“十四五”时期“三大枢纽”建设


大湾区北部国际消费枢纽。充分发挥空铁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快集聚国际国内消费资源,将花都建设成为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打造免税购物中心,加快推进免税旅游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广州北站商务区、融创文旅城等消费地标,谋划建设超大型综合商贸中心。

大湾区北部国际旅游枢纽。以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为抓手,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融创文旅城为核心,进一步集聚多样性大型文旅综合体,高质量、差异化打造冰雪花都、山水自然康养等特色精品旅游品牌,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的重要节点。引进世界知名旅游开发公司和旅游运营公司,整合串联广州北部和清远南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共同体,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依托航空、铁路、公路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抓住广州物流布局大调整机会,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花都)综合物流枢纽园区。大力引进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综合物流集成商等,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温控物流中心,强化机场货物集疏能力;吸引全国性、全球性物流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进驻。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态,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构建“综合效率最高、综合流程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全物流体系,打造高效通达全球主要货运枢纽和经济体的运输通道,将花都打造成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第三章 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重要支点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主动对接中新知识城,融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建设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重要支点,打造创新花都。


第一节 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

  一、推动创新型企业质量双提升

  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等先进制造业、航空相关设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以及皮革皮具、服装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提升本地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围绕对企业政策扶持、平台支撑、金融支持、人才集聚“四条”主线,扶持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

  二、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聚焦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进行转型试点,扶持成为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研发实力与创新成果国际一流、产业规模与竞争能力位居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

  加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坚持聚焦企业的成长性,从科技政策、培育企业、金融服务、优化环境等方面发力,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良的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提升创新型中小企业“办大事”的能力。


第二节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一、积极谋划建设研发创新平台

  争取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花都布局和建设,依托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省一级企业等到花都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区内重点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

  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在汽车、智能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建设区域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我区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机构的作用。促进提升中山大学花都产业科技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产业化应用能力,推动各类平台有机衔接,形成优势互补,融合支撑态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鼓励花都企业与港澳深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多元化创新合作。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制定促进和规范化技术转让机构发展保障体系,培育和挖掘一批服务能力强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鼓励和推动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让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建设重点领域研发成果中试与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具体场景应用示范。积极对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科技服务机构落户花都,搭建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汇集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信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加快建立面向科技成果需求征集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综合体。大力支持和鼓励专利代理机构、产品创意设计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等科技服务业机构落户,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和推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花都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

  一、建设产业和园区服务平台

  根据本区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建立资源引入和共享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及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的著名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把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成果、装备等资源为我所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构建带动核心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二、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

  构建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做大做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技术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咨询业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支持业内的标杆企业牵头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建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等级评分,并将等级评分情况予以公开,强化科技中介的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建立。根据等级评分情况,优先扶持等级评分高、信誉度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切实树立科技中介服务联盟的公信力、影响力。鼓励政府运用中介体系实行对经济社会管理,继续加快职能转变,将目前政府的部分职能交由科技中介机构办理,如办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有偿发放,科技成果认定业务培训等,进一步开拓科技中介的市场空间。

  三、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省、市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采集系统和科技金融中介平台,推动金融机构针对性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吸引天使投资、创投机构落户花都。设立花都区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探索设立政策性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等,探索投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探索开展知识产权风险交割、分期交易等创新交易服务,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全面提升孵化服务能力

  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构建全链条、全要素专业孵化园,建设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龙头标杆孵化器。引入知名众创空间,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示范特色众创空间。支持各类机构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大力支持发展“企业内孵化”,加强创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多元、有序的创新创业退出机制。

  五、提升创新成果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和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合法收益。


第四节 构建大湾区人才集聚高地

  一、加大多层次人才引育力度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系列计划,借助海交会等重大平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花都区“人才绿卡”“人才白卡”政策,重点支持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重视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建设,启动优秀企业经营者和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选派并资助一批企业家和青年学者到国内外著名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聚集高地。

  加大高质量梯次人才引育。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人才支持,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倾斜,建立梯次人才培育架构,抓好青年人才培养,支持有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承担重要任务。加大对优秀中青年的发现、引进、培养及资助力度,完善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

  积极引培高技能人才。在重大项目招商以及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同步引进相应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我区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提高产业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打牢花都产业体系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确保产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结构、规模与区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优化人才入户制度,针对花都制造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大的实际,适当降低技能人才的入户门槛,为花都经济社会发展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二、优化人才服务

  出台产业高端人才认定办法、人才公寓、政府性房源安置各类人才的措施,促进区人力资源市场创新服务工作。建成区“人才管家”,为企业引进的优秀国内外高端人才提供安排入住人才公寓、子女优质义务教育学位、配偶就业、家属就医便利等“上管老下管小”的优质服务。根据省市部署做好职业资格认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优质平台,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第四章 推进“双轮驱动”,打造高端智造基地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大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临空现代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花都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品质花都。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一、筑建“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六大功能区支撑”产业新格局

  以“一核三区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为基础,结合新时期花都区产业发展特征,精准细化功能区主导产业定位,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筑建“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六大功能区支撑”产业新格局,全力打造花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一核: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

  充分发挥空港、铁路港辐射带动作用,集聚高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着重建设绿色总部经济功能区、广州北站商务功能区,支持融创文旅城丰富新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引领的总部经济、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商务商贸、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免税购物、美食体验等,打造总部经济、绿色金融、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集群。

  三带:东部临空数字创新带、西部智造带、北部生态文旅带。

  东部临空数字经济创新带。紧紧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和花都湖周边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广州数字经济核心区,依托穗莞深城际、永九快速路(二期)等快速通道,主动对接中新知识城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以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花都高新科技产业园、花都智能电子绿色价值创新园为主要载体,着重建设临空数字经济功能区、智能电子功能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飞机维修、航材制造、飞机租赁、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产业。

  西部智造带。依托装备制造产业雄厚发展基础和交通优势,以花都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赤坭中小企业园、皮革皮具产业创新园为主要载体,着重建设汽车智造功能区,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动皮革皮具、化妆品、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北部生态文旅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以梯面康旅小镇、狮岭皮革皮具跨境贸易小镇为主要载体,着重建设生态休闲文旅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健康休闲、民俗创意、都市现代农业等。

  六大产业功能区:汽车智造功能区、临空数字经济功能区、智能电子功能区、绿色总部经济功能区、广州北站商务功能区、生态文旅功能区。

  汽车智造功能区。以花都汽车城为主体片区,巩固提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共享汽车,以及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5G、自动驾驶仿真测试、虚拟现实和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车汽车产业基地”。

  临空数字经济功能区。以花都高新技术产业园、5G+8K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花都湖周边地区为主体片区,重点发展数字显示、数字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物流、数字文化等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智能电子功能区。以中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光智能电子产业园为主体片区,围绕芯片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设计与制造,以及通信网络、卫星应用和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国家级智能电子产业基地。

  绿色总部经济功能区。加快保利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免税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等产业,全力推进花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将花都打造成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集聚中心。

  广州北站商务功能区。充分利用广州北站、白云国际机场两大枢纽,发挥空铁联运综合交通体系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业商务等服务业产业,打造珠三角对外贸易集聚区。

  生态文旅功能区。以梯面康旅小镇为主体片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运动休闲健康等康养休闲产业,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休闲康养基地。

图:花都“一核三带六大功能区”产业新格局

附件:花都一核三带六大功能区产业新格局(图).jpg


专栏3“十四五”时期花都各镇(街)发展指引

新华街:以广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契机,发挥综合配套完善的优势,加快建设广州北站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电商、楼宇经济,着力引进金融、商贸等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新雅街:依托机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建设临空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示范区,打造广州国际空港中心,加快花都军民融合价值创新园建设,着力培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建设花都湖南部高档住宅区,打造生态休闲新型产业社区。

秀全街:依托现有的汽车产业、服装服饰、电子产业、化装品、新兴制造业、绿色建筑等产业基础,继续加大汽车零配件产业链的扶持力度,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完善;加快制造业、服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产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行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整体布局;助力扶持电子产业、化装品、新兴制造业、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激发企业创造活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融合;精心打造圆玄道观宗教旅游和汽车文化旅游产业,力争多方位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条。

花城街:以花都文旅城项目为龙头,积极推动周边区域“三旧”改造,引导工业逐步退出,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加快构建以文化体育旅游、企业总部、高端酒店、金融为主的高端商贸商务业,打造高层次现代服务业汇聚、服务带动广州北部地区发展的中央商务区。

花山镇:以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为契机,牢牢握住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议机遇,着力发展航空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妆品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逐步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花东镇:聚焦“临空数字基地、现代物流枢纽、生态活力新城、宜居宜业花东”,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强临空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城市更新,紧紧抓住空港、中新知识城辐射机遇,加快速度推进产城融合,增强人口与经济承载力,奋力成为航空都会区重要板块,跻身新发展格局。

赤坭镇:以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项目为带动,积极承接与热力电厂相关或配套的产业,探索发展循环产业经济。以岭南盆景小镇为核心,立足盆景产业,打响盆景产业品牌,以瑞岭村、竹洞村为核心,整合山水林田湖资源,优化提升绿沃川、志惠农场等现有项目,实现联动发展。以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为依托,推动发展特色水产新业态,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以“打造绿色人居、发展绿色经济、加速绿色崛起”为主题,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进“协调发展、和谐稳定、改善民生、组织保障”四大提升工程,倾力打造有较强工业支撑能力的全区特色生态经济强镇。

炭步镇:积极承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生物医药产业。同时,加快炭步西部绿道建设,以塱头古村为龙头,积极挖掘整合藏书院、茶塘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狮岭镇:按照“时尚智造基地,活力宜居新城”总定位,加快推进皮革皮具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广州“直播电商之都”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新业态;以轨道交通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机械装备、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成为花都区集时尚产品设计、研发、创意、营销、运营和制造为一体的重要基地。

梯面镇:整合王子山森林公园、红山村、高百丈、茅輋顶、蝴蝶谷、紫霞山庄、百步梯遗址、三线旧厂房、雁鹰湖、羊石水库、环镇绿道等资源,着力打造“山水生态游”、“徒步登山游”、“浪漫赏花游”、“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鲍姑艾文化游”、“创意文化游”、“亲子体验游”、“康养度假游”、“客家美食游”等十大主题旅游线路,并积极探索发展民宿、房车营地等项目,注重培育名优土特产品牌,完善交通、商贸、休闲旅游等服务配套功能,高标准打造生态旅游强镇。

  二、打造产业发展重大平台

  整合提升花都经济开发区与其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承载花都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最主要平台。充分发挥花都经济开发区作为花都唯一省级经开区地位,争取经开区扩容,提升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以花都经济开发区为整合主体,大力推动整合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花都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花都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及配套产业园、金谷工业区、金田工业区、北兴工业区等园区,打造“一区多园”格局,拓展和优化经开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汽车、智能电子、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提升经开区发展质量。大力争取省、市支持,积极向国家申请将花都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一、打造两千亿级汽车产业

  依托花都汽车城,全力支持东风日产、东风启辰、大运汽车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支持关键零部件项目增资扩产,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驱动系统以及插电式混动式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电池管理和智能交互技术、环境感知和自动驾驶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共享汽车,推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依托和谐号大功率机车产业园区,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积极打造汽车绿色供应链,推动龙头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建立绿色采购、绿色生产和绿色回收体系,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二、打造千亿级智能电子产业

  依托花都临空高新区,以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中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重要载体,推动第三代半导体项目、杰赛科技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大力扶持鸿利智汇等重点企业,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产业,培育智能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生产、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环节,争取在高端传感器、高端控制系统、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智能装备产业大发展。加快中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光智能电子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信创、5G+4K/8K等项目。

  三、打造千亿级临空高科技产业

  依托花都临空高新区,以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花都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借助GAMECO、新科宇航等现有企业,抓住临空区位和交通优势,实施“航空枢纽+”战略,加快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积极发展飞机维修、飞机改装、航材生产、机载设备制造等航空制造业,建设全球飞机维修和“客改货”基地。依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引进和培育飞行、维修、航务、管理和生产制造等航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设模拟飞行训练基地,培育临空高科技产业。

  四、培育千亿级绿色建筑产业

  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优势,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园项目和新兴建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新型建材、智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全产业链,构建高质量的绿色建筑产业体系、全方位的绿色建筑支撑体系、差异化的绿色建筑金融服务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推广建设预制楼梯、阳台、内墙板、外墙板等装配式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园区,加快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五、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发展顺丁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扩大汽车、高端装备用高性能密封、阻尼、抗老化等专用材料开发和应用。培育和引进碳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锂硫化合物和锂硅化合物等高储能材料产业项目,促进新能源发展。培育发展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金刚石等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电子元件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高亮LED和半导体照明、3D打印用塑料以及金属材料、医用仿生物材料。加快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发展,积极推进飞机用涂料、结构防腐产品、密封产品等研发制造,促进本地航材产业发展壮大。

  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依托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花都军民融合价值创新园和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积极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核心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生产、配套机械加工等产业环节,争取在高端传感器、高端控制系统、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支持开展关键机器人装备和系统研发,延伸拓展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深度感知、自主控制、精准执行、人机交互、安全运维方面的能力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以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等为核心,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需要,加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化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试验、应用、生产、反馈链条。加快发展细胞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芯片等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大力推进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落户园区。依托航空枢纽发展高端生物医药销售和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打造进口药物集散地。

  六、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推动花都制造企业以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示范平台。大力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加快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设备故障诊断、系统远程运维等服务云端化、智能化。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单独设立软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资源和服务的可信云计算资源池建设,鼓励企业向智能制造和软件创新整合发展。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标准检测认证服务平台。


第三节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依托东部临空数字创新带、临空数字经济功能组团,加快实施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列阵)、ASIC(专用集成电路)、类脑芯片等芯片技术,加大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推进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应用,加速工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培育和引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和服务商,以皮革皮具、珠宝、化妆品、声光电等行业企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基础设施上云、企业平台系统上云、企业业务应用上云,提升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推进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基本覆盖我区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紧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项目。积极支持社会资本以私募基金等形式与政府性基金合作,推动设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专项子基金,重点投资数字新基建领域。依托智度科技等龙头项目,做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加快实现监管链、风控链、征信链、司法链、服务链“五链合一”。以经济数字化带动生活、治理数字化,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第四节 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依托皮革皮具产业基地、时尚产业基地,加快推动皮革皮具、化妆品、珠宝、纺织服装等时尚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加强清洁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升原材料、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和产品包装的绿色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引导皮革皮具、珠宝、化妆品、声光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向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创意设计延伸,建立技术创新应用机制,推动产业升级从“制造”向“创造”转变。在传统产业集中的园区,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引导花都传统市场接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会展等新模式。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保税展示、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实施产业集群产业协同创新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为产业集群量身定制智能化转型方案和提供先进技术装备,打造“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第五节 加快发展临空现代服务业

  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充分发挥本地化妆品、音响、皮具、珠宝、服装鞋帽等产业优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优势、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继续推动聚包包等电商园区发展。扶持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扶持本区电商创业孵化,培育根植于本区的电商企业。利用产业链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直播电商,推动直播电商总部基地建设,吸引全国性、全球性电商平台公司入驻,打造直播电商生态链。不断深化跨境电商制度创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出台并落实扶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进培育一批物流、跨境支付、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跨境电商支撑服务企业,打造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最优生态圈。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依托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建设,打造集空港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产业物流及城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现代仓储、绿色供应链等新型物流业态。大力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花都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重点吸引京东、顺丰等全国性、全球性物流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及区域性物流公司总部进驻。积极推动物流、商贸、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提供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和分销等一体化供应链增值服务。创新发展流通供应链,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实现系统对接,构建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实时共享可视。

  现代展贸。高标准打造中轴线北部CBD、北站商务区等,力争在商贸功能载体、资源配置交易平台、品牌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推进专业市场创新发展,重点推动狮岭等地专业市场向高端服务型、总部型、展贸式、电商化、国际化和创业创新型等现代市场转型发展,强化展贸、结算、设计、价格形成等高端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促进专业市场与会展融合发展,鼓励各类专业市场举办专业性会展。

  新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咨询策划、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以健康管理、医药保健、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为重点的综合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业,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


第五章 实施扩容提质,构建全市人口和经济重要承载区

  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及市政基础设施,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塑造航空都会区新形象,把花都建设为宜居宜业的精致花都。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一、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

  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高标准编制完成《花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积极对接市级空间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全域管控,明确花都在新发展阶段的空间发展目标与重点,针对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整治修复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提出花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策略,优化国土空间要素统筹配置,并且坚持区域联动,加强与周边市、县在生态保护、城镇布局、产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促进各镇(街)的联动保护和发展。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地位,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建立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利用新机制,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保护与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改进规划实施管控手段,建立规划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确保规划落地。

  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中部、南部着重做实做强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拓空间、提品质,优化配置高端医院、学校、酒店、商业、商务等服务设施,大力集聚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绿色金融等高端业态和高端人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生活圈,全面增强经济和人口的集聚辐射功能。东部着重立足于紧邻白云国际机场的区位特点,依托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承接广深港澳科技要素,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布局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以城市更新改造带动城乡面貌全面提升。西部着重顺应广佛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推动汽车、皮革皮具、化妆品、珠宝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北部着重做优做强生态功能、绿色经济,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打造花都北部生态屏障。

  二、拓展国际空铁融合发展新空间

  落实市委、市政府“五年内完成影响机场周边形象的旧村改造”的工作部署,以机场三期扩建为契机,通过整体搬迁、全面改造、微改造等方式,5年内分类完成机场周边29条村更新改造。以广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契机,对周边区域旧城、旧厂、旧村进行连片开发改造,完善排水、消防等城市基础设施,5年内分类完成北站周边3条村的旧村改造,加快建设10平方公里北站新城。激励村集体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园区、土地用于二次招商。推进狮岭皮革城西侧地块、美东工业园等3个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试点,加快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等专业批发市场等园区整体提升。加快推进示范区内“批而未供”用地的落实,确因城市规划调整等原因造成难以供地的,进行异地置换,为引进重大项目挪腾空间。

  在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中间区域探索建设北部空铁文旅区、中部空铁综合服务区、南部空铁创展区(创展金廊)。聚焦时效性最高、空间可塑性最强的南部地区,建设空铁创展金廊、北部新中心,规划范围北至云山大道,南至花莞高速,西至广清高速,东至流溪河。可通过全域土地整备实现增存联动,滚动开发。依托优质山水资源,承载城市南拓外溢城市功能,构建集高端商业、高标教育、文化服务、文旅休闲及科创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的新城市服务中心。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一、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体系

  构建便捷顺畅的内外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依托穗莞深城际、广佛环城际、广清城际、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北延线)等推进城际铁路和地铁一体化运营。构筑外联内通的高等级路网。加快推进广连高速、佛江高速北延线、佛清从高速、机场第二高速、花莞高速西延线等高速路项目建设,形成“三横六纵”的高速公路网。加强区内重点功能区间的快速直连,加快推进花都大道(机场北进场路口至红棉大道段)扩建改造工程、红棉大道和机场北进场路(花都大道-山前旅游大道)等交通干道网建设,完善“七横八纵”城市骨干路网。打造多层次、高效融合的城市轨道网络。积极推进规划新增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北延线)、24号线、29号线等高快速轨道线路。推进规划新增地铁9号线西延线、35号线、36号线、41号线等普速线路,完善区内轨道网络,覆盖区内主要发展组团,形成“网格+放射”的轨道网络结构。推进城市道路网结构性提升。加强与佛山、清远的跨界路网衔接,强化空铁联运及枢纽对花都区的辐射带动,完善区内各组团之间以及与中心区的快速联系。继续畅通城市内部微循环,打通一批“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统筹地面、地上、地下设施及道路红线内外空间,研究探索将有条件的既有道路下沉释放土地资源,形成集约化、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构建区内完善的停车体系。加快推进《花都区停车专项规划》的实施,继续推进《花都中心区近期停车改善实施方案》,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以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以路内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

专栏4 花都区“十四五”综合交通重点项目

航空交通

机场改扩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东四、西四指廊及连接楼工程、白云机场第四、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楼、第三航站楼工程综合交通中心、第四航站楼。

机场集疏运系统:国内空侧捷运线路、国外空侧捷运线路;穗莞深城际(新塘—白云机场段)、广佛环线(广州北站—白云机场—琶洲—广州南站)、广清城际(二期)、广州北站至白云国际机场空侧专用轨道线、地铁9号线西延、有轨电车X6支、X9+X9支、花莞高速西延线、机场第二高速、广州北站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快速通道、花都大道(机场北进场路口至红棉大道段)扩建改造工程、新花大道等。

铁路交通

广州北站二、三期站房建设,广中珠澳高铁、贵广高铁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州地铁24号线、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18号线北延线)、广佛环城际。

公路交通

继续推进佛清从高速北段、G106改建、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太石路(花都区边界—山前旅游大道)工程、花都区S267线巴江大桥重建工程、Y748延长线工程(延长至三水区芦苞大道)等项目。

新建佛江高速北延线、花莞高速西延线、广连高速等项目。

推进旧107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国道G321线黄村—大涡段改造工程、省道S267线(四角围—西二环)改造工程、省道S118线(花东立交—杨荷桥)改造工程、省道S381(三水—G107)改扩建工程、莘田大桥重建工程、金狮大道(X284两赤)路面改造工程(南航大道—广清高速)、Y772道路改造完善工程、Y838道路改造完善工程等项目。

城市道路

继续推进红棉大道工程、儿童公园周边道路工程(平石路、瑞莲路)、莲山路(永安路-商业大道)工程、机场北进场路(花都大道—山前旅游大道)、中电科产业园区周边道路工程(一期)、永安路(建设路—莲山路)工程等项目。

新建三东大道(玫瑰路—规划支路)隧道工程、港口大道(S118—红棉大道)工程、平石路(莲山路—G106国道)工程、新南大道(荔红南路从工业大道—车城大道)工程、滨湖路(雅瑶桥—新街大道)二期工程、新街大道(工业大道—金华路)工程、花侨大道(国际冷链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周边道路、花狮大道〔芙蓉大道—机场北进场路〕工程、花北大道(机场北进场路—S118公路)工程、平步大道西延线、秀全中学新校区东边路(田螺岭—南二经济社果园)工程(二期)、北站大陵村片区道路工程、景天东路工程(曙光路—G106国道)、学府路(雅居乐中学—平步大道)工程、观明路西延线工程等项目。

改扩建车城大道改造工程、工业大道(新街大道—荔红南路)拓宽改造工程2项城市道路改造工程。

前期研究望亭路—商业大道跨铁路立交工程等项目。

城市轨道线路

18号线(广州北站—凤凰南路、凤凰南路—天贵站)、24号线(广州北站—石溪)、9号线西延(森林公园-炭中路)、有轨电车线路(X6支、X9+X9支)。

综合客运枢纽

广州北站客运枢纽,狮岭站、石陂站、天贵站、炭步站枢纽,花都广场地铁站。

  二、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网络

  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大力度推进花都区城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七米方渠清污分流工程等项目,争取将雅瑶涌污水提升泵站工程、新华污水系统公共管网完善工程、狮岭污水系统公共管网完善工程等纳入市统筹建设维护项目清单,以此对老城区的污水管网进行系统升级完善。采用“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构建包括新华污水处理系统、炭步污水处理系统、狮岭—芙蓉污水处理系统、赤坭污水处理系统、花东污水处理系统、北兴污水处理系统、梯面污水处理系统等在内的完整污水处理系统。

  提升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加大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监管保护力度,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与保护。推进实施广州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和广州北部水厂引水至巴江水厂工程花都段建设,南部引入与市自来水连接的西江净水,形成以南、北为主,东部为辅的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加大力度推进供水管网建设,扩大管网的覆盖面和供水能力。

  进一步推进城区天然气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低碳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结合花都区功能布局情况和用气量预测,积极推进炭步调压站、空港调压站、狮岭调压站、横沙调压站等4个调压站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天然气管道建设,完善燃气管网,形成管道气为主、多渠道补充的燃气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居民生活燃气全覆盖。

  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纤宽带网、无线宽带网、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全面启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打造广覆盖、高速率、多业务融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

  加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赤坭封闭测试场的建设。加快推进5G车联网建设、云控平台、高精度地图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5G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项目。

  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提高电网输变电、配用电、用电调度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探索电能大规模储存技术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智能电网技术,推动各类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应用。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电网运行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大力提高售电侧和需求侧双向互动服务水平,打造形成覆盖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的全链条智能用电体系。


第三节 高效推进城市更新

  一、加大力度创新推进“三旧”改造

  充分利用广州“三旧”改造政策,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大力推动改造及微改造。争取扩大“三旧”改造政策适用范围,探索城市更新政策创新,把空港周边地区作为实施全域(村集体建设用地、农地)整备试点。针对当前部分村庄改造成本过大,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等问题,突破传统村庄改造自我平衡模式,按空港地区与其他平台地区联动、增量土地与存量土地联动、一级开发与二级开发联动“三个联动”思路,率先探索异地安置、异地融资、异地平衡和指标流动的统筹改造新模式,创新土地政策。大力推动违规用地清理,提升农村自留地开发利用水平,释放用地空间。加快花都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低效空间疏解后土地再利用工作,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布局,统筹谋划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展贸、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园区建设。加大“三旧”改造政策创新力度,积极向市争取旧改政策及权限下放。

  二、推动老旧专业市场改造

  加强政策规划引导、综合整治倒逼、财政资金扶持、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和有序疏解。根据不同专业市场情况,实施“一圈一策”“一场一策”“一企一策”,分别采取异地搬迁、就地升级等方式进行改造。对于确实不能满足要求的,不适合继续作专业市场的,应坚决予以拆除。对在专业市场改造升级中产生影响的政府规定和程序,向市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并对本级政府有决定权的事项及时给予优化或者取缔。

  三、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改造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重点推进机场周边区域、花都湖南部片区旧村庄以及广州北站、主城区CBD片区周边旧村庄改造。积极支持狮岭皮革城西侧等村级工业园改造试点,打造一批“工改工”的示范园区。大力整治中心城区简易厂房、铁皮屋、锌瓦棚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在城市更新和建设的过程中植入更高端的技术和标准,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建设智能管廊、智能停车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系统等,推进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简化城市更新主要手续,提升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效率。


第四节 推进智慧花都管理

  一、提升城市功能与管理智慧化水平

  提升城市功能的智慧化水平。推动光纤宽带网、无线宽带网、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全面启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打造广覆盖、高速率、多业务融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等。推动建设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区,推进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城市智能感知网络全面覆盖。根据产业特点,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应用配套设施完善。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智慧化水平。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转变。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继续优化整合各类监控系统,形成对市容环卫、余泥渣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燃气管理等全方位的有效监控管理体系。高效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推动各类视频监控的互联互通和全覆盖,不断提高视频巡查的工作效能。逐步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

  二、加强构建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和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有效整合治安、交管、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尽快建立全区统一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多部门数据在后台的互联互通、有机整合与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城市管理效能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大政府数据开放力度,鼓励社会数据应用的技术创新,在多领域、多层面开发实用有效的“互联网+服务”管理技术,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推进“智慧花都”建设。


第六章 推进“五大振兴”,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改革,构建保障城乡要素双向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面貌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打造和谐花都。


第一节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兴旺

  一、大力发展精致农业

  做强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突出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积极推进广州绿沃川高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恒泰蔬菜高新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按照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要求,着力推进广州空港花世界现代农业产业园、广州市花都区渔业产业园等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动生猪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转型。推广“稻鱼共生”“稻蛙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特色水产新业态,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推进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具有花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做强做优炭步文岗芋头、花东李溪石硖龙眼、京塘莲藕等名特新优农产品,力争到2025年新增1—2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扩建芋头、龙眼、莲藕等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加快形成初级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产品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引入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及附属产品综合利用开发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发展农产品冷链储运业,新建一批冷冻冷藏、保鲜加工等冷链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电商企业与种植户、基地合作,搭建“电商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产品供销模式。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5G+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探索物联网、大数据、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创建一批数字农业试验区,鼓励支持发展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溯源体系建设、农业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申请专利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快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加快推动仲恺(花都)都市农业研究院落地建设,为花都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力量。


第二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一、科学编制美丽乡村规划

  坚持“多规合一”,衔接《花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扎实做好乡村规划编制,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乡村产业区域格局。山前旅游大道以北区域,以农、旅、文融合发展为重点,打造农、旅、文融合发展的北部生态旅游区。山前旅游大道以南、花都大道以北,以花卉、蔬菜、水产、畜牧业为主,加快建设空港花世界现代农业产业园、岭南盆景小镇,打造特色生态产业为支撑的都市现代农业带。整体提升花都大道沿线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农业基地和特色小镇,着力建设广州北站商务区、跨境电商国际枢纽港,打造岭南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带。

  二、打造乡村振兴典范

  以“培育重点、打造样板、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为原则,按照“五个振兴”总体要求,结合各镇(街)、村产业基础、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禀赋,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全区乡村振兴发展。按照“一镇一示范”的原则,每个镇(街)每年选取条件较好的一个村,优先保障用地和资金,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加快推进新时代精美乡村

  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态振兴,持续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把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美丽文明村居、“五好”新农村、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精美农村。重点打造“瑞岭—竹洞—蓝田”“港头—水口营”“塱头—藏书院”“红山—横坑”“洛场—小布”“马岭—联星”等重点片区,提升“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创建水平。重点围绕梯面、赤坭、狮岭、花东、花山、炭步等镇,连线连片创建生态美丽宜居乡村。重点打造梯面镇埔岭村、红山村、横坑村、西坑村美丽宜居连片示范乡村等8个连片示范村建设,打造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

专栏5 “十四五”时期花都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

梯面镇、赤坭镇。

    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港头村

发展定位:岭南特色美丽乡村。

发展目标:打造“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

发展方向:深度挖掘岭南文化特色,促进港头村产业要素汇聚,以现代设计品读、乡土文化创意、郊野体验度假、宜居岭南家园相结合为特色,激发现代农业产业及延伸产业的创新要素,与村集体、村民共创、共建、共享,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均衡发展和升级,形成城乡交通、信息、产业、创新、人才、宜居、生态网络逐步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多元创新要素集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特色精品村

梯面镇埔岭村、红山村、横坑村、西坑村、狮岭镇义山村、新华街三华村等19条村。

  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以市、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统领,提高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加快狮岭皮革皮具跨境贸易小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小镇、花东七溪地芳香小镇建设,争取更多特色小镇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创新特色小镇导入机制、投资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案例,总结提炼、树立标杆、以少带多。

专栏6“十四五”时期花都区特色小镇重点项目

狮岭皮革皮具跨境贸易小镇。立足花都,对接广深、依托珠江三角洲,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开发机遇,打造全国先进的皮革皮具制造基地、华南地区跨境贸易众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皮革皮具跨境贸易小镇”。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小镇。总投资30亿元,以国家级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打造集智能网联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孵化、绿色金融、高端商贸居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花东七溪地芳香小镇。总投资25个亿。以“芳香+”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芳香+生态、芳香+生产、芳香+生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以香振乡。

梯面康旅小镇。以康养、旅游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毗邻国际航空枢纽的区位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底蕴深厚的岭南(客家)文化、美不胜收的景区资源,引导梯面传统旅游向生态康旅产业转型,建设集康养旅居、文化展示、生态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航空枢纽休憩“后花园”。

岭南盆景小镇。以“一产为基、二三联动”为发展思路,通过吸引和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细分的国际化商家,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辐射带动全镇3万亩盆景花木产业、超过3000个农户增收,打造农旅融合的岭南盆景花木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

  一、健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

  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为方向,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探索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统筹利用乡村资源资产、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综合实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着力打造有利于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合作共享、互利共赢的平台,有效破解农村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优化人口落户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城市落户制度,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健全定向培养乡村科教文卫以及急需紧缺涉农专业人才制度,实施城区人才定期服务乡村计划,并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落实城市人才入乡权益,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等“新乡贤”,经村民会议表决同意后,合理享有村民权益。探索在乡村创业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依法享有居住地村民部分权益的制度。

  二、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机制。建立覆盖城区、镇、乡村和区域合作四个空间层次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统筹城乡道路、供水、供电、防洪、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镇、乡村延伸。

  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按程序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求。利用我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优势,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或放开经营权,积极谋划一体化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开发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的规模和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城乡垃圾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探索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补偿与农户缴费合理分摊机制。

  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建立健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机制,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前瞻性规划配置公共资源。

  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受益、分类施策”的管护体制,健全多方投入机制。对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管护企业。探索设立农村公路“路长”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卫生保洁机制,探索将乡村公厕管护与城市公厕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经费保障。


第四节 实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推动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模式,培育主导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扎实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整治工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欠租“压减存量、控制增量”监管机制,牢牢保护好基层群众的“钱袋子”。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村集体合作共赢新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集体保留用地、存量房产等建设优质学校、乡村旅游景点、休闲度假区等,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统筹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增强财政投入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广泛吸引金融和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各领域建设。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政策,完善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和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宜居花都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全面美化大湾区北部生态花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花都。


第一节 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一、构建绿色产业结构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硬约束、硬指标,按照环境容量优化经济布局,建立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施差异化绿色信贷政策,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快化妆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变革传统生产方式,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重点行业全面推进清洁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实现制造业生产过程绿色化。

  二、普及绿色生活方式

  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引导消费者自觉落实“光盘行动”。限制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推广绿色消费,培育公众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居住,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支持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大力倡导绿色交通,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体系,引导和督促各行业、各地区和各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实现全区覆盖。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在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设施配置、日常管养、投放监督、投放模式等方面全面提升投放水平。规范垃圾分类收运,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准确率。

  三、加大能源“双控”力度

  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大能源“双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应用,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绿色发展准入和审批制度,建设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增长点的绿色经济体系,形成全域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强化用能管控,严控高耗能项目上马,在规划建设功能片区和产业集聚区时,同步谋划好综合能源资源供应方案。积极推进氢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储能电站、分布式光伏发展。积极推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绿色货运与现代物流,深化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等。

  四、推动能源结构性调整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推进花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实现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进一步加大天然气替代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加快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显著提高能源服务水平,重点推进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提升农村能源建设水平。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供电可靠性,电、煤、天然气、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的储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能源应用示范,大力发展氢能、锂电产业,提升花都新能源产业水平。


第二节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

  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区辖内废气排放设备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和整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废气治理效率。强化道路移动源治理,加强“车—油—路”统筹治理,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保障油品质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推进非道路移动源以及扬尘、餐饮油烟等其它面源治理。推动VOCs全过程精细化治理,从源头上控制VOSs的排放。完善大气环境空间管控。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

  二、打好碧水攻坚战

  完善水环境空间管控,进一步落实“三线一单”空间划分和管控要求,对不同水功能区进行具体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的排查和监督管理,加强重点河流排污口整治。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障,强化流溪河、白坭河流域等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与保护,强化乡镇以下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强化农业、工业污染源控制,推进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强化白坭河、天马河、新街河等重要河流的水环境整治和污水治理,加强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工作。以碧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建设,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推进节水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障。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三、打好净土保卫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强化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防控措施,从严控制污水灌溉和污泥利用,强化农业化学品使用监管,降低土壤污染输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加大优先保护类农用地保护力度,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完善土地用途改变及流转中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制度。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开展污染地块和污染耕地的治理与修复。持续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


第三节 引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

  一、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将花都打造成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集聚中心。对绿色低碳项目给予更大支持,探索绿色保险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的途径。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积极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探索建立粤港澳统一的碳金融市场,深化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试点、林业碳汇生态补偿试点,积极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落地。探索开展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城市矿产等多元化生态产品交易,加快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生态价值。

  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绿色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信贷支持机制,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以绿色供应链带动产业绿色化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广州北站改扩建、城市更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创新融资模式。构建差异化的绿色建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绿色建筑信贷认定标准与绿色建筑标准对接,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对绿色建筑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优先办理金融机构承兑、持有的绿色建筑项目票据再贴现业务,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三、培育壮大绿色金融机构

  积极吸引国内金融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总部落户或在花都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专营机构,推动核心企业在花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金融总部,支持外资银行机构进驻,争取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境外投资业务试点落地。


第四节 擦亮“花漾花都”名片

  一、推进生态美丽花都建设

  发挥岭南古村落和美丽乡村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围绕“城、港、乡、野”的城市本底,突出“近人尺度的中小城镇形态、空铁门户枢纽、魅力人文乡村、独特的山水资源”四大特色,塑造“花城”“花港”“花乡”“花山”,打造花漾城市。优化“一湾、两核、四带、多点”的绿地布局结构。推进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加强北部生态涵养带保护,推进王子山森林公园、九龙湖度假区等生态公园扩大覆盖面积。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提升景观林带、森林碳汇造林和乡村绿化等。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公园体系建设,推进综合性公园、带状公园建设,完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网络体系。

专栏7 “一湾、两核、四带、多点”绿地布局结构

一湾:指花都北部山地和丘陵构成的半环形山丘生态功能区。

两核:指丫髻岭森林自然公园和花都湖湿地自然公园构成的城区内两个生态绿核。

四带:指巴江河滨水生态带、流溪河滨水生态带、广清高速生态隔离廊道和广乐高速生态隔离廊道四条生态带。

多点:指花都区内的绿地和重要公园节点。

  二、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对标市中心城区,优化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设计,高品质规划设计城市街区,细致严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做到与城市风貌相得益彰。做好“花”样文章,通过公园建设提升、社区街心主题公园建设提升、道路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提升、立体绿化提升、慢行系统建设提升、滨水生态长廊提升、景观光亮工程建设等方式,促进城区品质提升。

  三、加强生态廊道打造

  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廊道,加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以及重要生态片区保护与建设。加强水库、湖泊保护控制,建设水源涵养林,限制在水库周边进行城市建设开发,控制旅游度假设施的建设规模与开发强度,加强中洞岭等丘陵山体廊道与山前地带基本农田保护,构建花都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缓冲地带。完善绿道体系建设,加强绿道两侧城市生态基底的保护和控制,综合考虑区资源本底要素和政策要素,结合全区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构筑花都绿道网总体布局。

  四、促进生态环境修复

  推进生态廊道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廊道内的综合整治和破碎化生态廊道的优化整合。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生态保育林建设,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构建花都北部山地生态片区稳定健康的生态屏障。实施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区的保护修复。推进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升级改造,推进湿地环境修复、植物群落提升和自然教育设施完善,打造以湿地游览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普查与保护工作。


第八章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增创区域合作新优势

  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加强与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新知识城联动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形成高质量开放新格局,打造开放花都。


第一节 全力推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一、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继续争取广州北站与香港西九龙站实现互通直达,推动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等高铁列车在广州北站增加始发车次和停靠班次,快速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与港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与港澳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建立完善港澳人才在花都创业、就业、居住、生活、商旅等配套政策,高水平建设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港澳人才到内地创业居住的优选之地。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进一步加强与港澳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合作,积极引入港澳地区金融机构落户我区,推进跨境投融资创新和扩大专业资格互认,探索建立具有花都特点,体现大湾区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认证体系、评价体系,共建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设计“一程多站”旅游线路,联合港澳旅游行业主体共同策划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节庆活动。联合港澳争取国家、省试行免税退税、便利签证、旅游用地等政策。大力引进港澳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二、大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全力支持深圳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主动接受深圳辐射带动,强化区域分工、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在深度合作中加快花都高质量发展。以改革联动为牵引,倾力配合深圳综合改革,率先应用试点经验,携手探索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新经济特殊工时管理制度等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市场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以人才政策为突破,主动对标对表深圳人才政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缩小政策差距,促进花都与深圳高端创新人才在两地自由流动。支持花都企业到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广深沿线城市的企业在花都建立总部或产业基地。以产业对接为重点,在产业园区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进一步预留空间,精准对接、主动合作,更好地承接深圳的创新溢出、产业溢出,推动花都补齐产业链、创新链。


第二节 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

  一、加快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

  围绕广佛共建“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总体布局,大力推进花都重点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深化花都、三水两区合作共建面,建设集区域规划融合、基础设施互通、发展平台共建、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合作、区域环境共治、区域民生共享、社会管理联动、示范片区建设、干部人才交流等多元合作共建的花都—三水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平台。进一步完善两地沟通和议事协调机制,以道路交通互联互通、区域环境共治为先导,合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化社会管理、民生事业合作互通,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合作。探索建立两地党政一把手联席会议决策机制,推进区际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协同对接,重点提升接合部道路交通以及“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协同发展水平。

  二、强力协同推进广清一体化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广州至连州高速公路花都至从化段、清远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工程、广州经清远至永州铁路(广东段)、广清城际(广州站—广州北站)等近期项目为着力点,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北江引水等两地合作工程,保障两地合作进度和质量同步同标。强化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广清汽车及零部件、箱包皮具、化妆品等产业合作,携手共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整合广清优势资源,推动花都全域旅游发展,与从化、增城以及清远南部建立旅游产业联盟,培育研学旅游、房车营地、数字电竞等文旅新业态,打造高品质特色旅游线路,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引导花都农业龙头企业到清远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配送基地,携手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强化环境联防联治。建立联动治理机制,共同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违法行为,共同治理跨界环境,共创青山绿水。


第三节 创新市域跨区协同合作

  一、联动广州空港经济区发展

  按照市工作安排,积极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安置区、留用地、四跑道、五跑道用地的征收工作,保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开展。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空港周边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借势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承接高端要素向花都空港集聚。加强与市空港委合作对接,借助广州空港经济区平台和政策优势,深入实施“航空枢纽+”战略,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招引带动性强、效益高的优质临空产业项目落户。

  二、联接中新广州知识城创新

  落实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通过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密切联接,大力促进花都创新发展。大力推进规划建设联通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轨道交通、永九快速路北延线(二期)等快速路建设,实现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快速通达。大力推动花都东部区域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一体化规划,实现两地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等的协调。承接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外溢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花都创新水平。


第九章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建设活力花都。


第一节 更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减少微观管理事项和具体审批事项,推广告知承诺制审批和容缺后补审批模式,力争创设一批有花都特色的“首创”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根据上级部署积极推进商事确认制试点,完善企业撤销登记程序,探索建立强制出清制度、商事主体除名制度。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花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公共服务、民生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加强简政放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强“粤系列”移动应用触达工程,持续深化减证便民,切实做到“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区领导定期走访企业长效机制,完善“政企通”服务平台,畅通企业诉求的收集、办理渠道。

  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统一申办受理,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推广普及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加快实现政务数据高效采集、有效互通和规划使用。建设完善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市民办事“无纸化”。依托市民服务热线,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接诉即办”中的应用,建设在线客服与导办、办事管家、用户个人空间及全区“好差评”等系统。加快建设大数据智能感知与可视化运营平台,强化全要素数字表达、大数据模型驱动、城市泛在感知与智能运营监管,打造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四级一体的数字政府。

  三、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人防工程报建、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4证联办工作。积极使用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管理系统,与市级保持一致,形成市区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同步改革、同网审批、一网通办的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全程数字化、无纸化。落实“多测合一”要求,推进测绘业务整合,规范标准,实现一次测绘,成果共享。落实区域评估政策,对各类评估评价事项在全区各类试点片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和其他有条件区域按需开展区域评估。深化告知承诺制,对小型低风险项目,开展“清单+告知承诺制”试点。推广电子证照,全面实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电子证书,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限时办结、自行打证”。

  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制度

  建立覆盖全区的征信系统和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有序开放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全面推广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将商事主体信用承诺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强化信用信息公开公示,健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资源建设,加快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建设,推广信用应用服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第二节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积极推动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质量与效益,打造2—3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承担资产运营管理、区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等职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壮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充分利用区房地产项目配建政府性房源及物业,打造不动产管理和服务公司,提升物业载体附加值。加大与央企、省市属国企等战略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健全区属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权和责任,完善现行的会议议事规则,形成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健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机制

  加快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和兼容机制,鼓励建设用地功能复合优化。深入学习顺德在“三旧”改造方面的先进经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政策创新、审批改革等方式,创新实施政府挂账收储、企业自主改造、一二级联动开发、国有集体混合开发等多种改造模式。推进建设用地开展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工作,健全存量用地流转和闲置土地退出机制。推进已批未建地以及通过回购、收回、解除合同等方式盘活的闲置土地处置,系统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和收益分配问题。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二、完善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制度

  以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制度为导向,承接广州市弹性入户政策,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升人事档案信息化水平,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加快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加快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兴学科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能够加速推动全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

  构建企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放宽企业投资准入,增强企业自主决策权。持续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完善以合同治理为基础的政府投资代建模式,着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质量。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缓解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压力。积极审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结合花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政策制定,推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

  四、积极发展技术要素市场

  建立技术要素配置机制,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区域(花都)技术转移中心。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技术贸易,促进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扩大技术出口。

  五、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各重点领域改革同向共进、相互衔接、协同配套、集成创新。加强改革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提升改革质量和实效。


第四节 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行政,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完善落实政企民沟通制度。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律师制度。加强司法监督,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民法典为重点加强全民普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便捷程度。


第十章 彰显文化强区魅力,促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岭南文化为主线,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推动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建设文化花都。


第一节 强化思想引领凝心聚魂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二、深化全域创建文明城市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弘扬诚信理念、诚信文化,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全社会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行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整合媒体资源,加快推进区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化平台。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

  三、弘扬红色文化

  全面调查整理花都红色史迹、实物、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等资源,建立实物和电子档案库,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将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分类保护红色革命遗迹,科学推进一批革命遗迹的改建、扩建、修缮维护、开放展示项目。推动红色场馆精品化,着力将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旧址、中共花县第一届委员会旧址、花县人民政府旧址打造成为红色文化示范场馆,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沉浸式、互动式展览。建设网上展馆,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开展线上展映、展播活动,开通点播、直播等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发扬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

  四、强化烈士褒扬纪念

  打造花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维护、提质改造五年行动计划。结合实际设置,完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机构,抓好区革命烈士陵园、花山革命烈士陵园、花东革命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维护。建立纪念设施巡查、巡检制度,落实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管理责任,有步骤地建立烈士英名墙、烈士事迹展陈和宣教设施,配备英烈讲解员。推动弘扬英烈精神红色教育基地体系,将有条件的烈士纪念设施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推动区革命烈士陈列馆建设。


第二节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夯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改造提升一批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探索建设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整合洪秀全故居、资政大夫祠、盘古王公园等人文资源与圆玄道观、华严寺、东方寺等为代表的宗教资源及塱头村、茶塘村、藏书院村、港头村、水口营村、三华村为代表的古村落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粤菜(广州菜、潮汕菜和客家菜)饮食文化,创建美食文化品牌,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创建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美食街区。大力推介骆秉章、洪秀全、冯云山、汤延光等历史名人,打造花都名人名片。

  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进灰塑、中彩珐琅、钉金绣裙褂、瑞岭盆景、元宵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挖掘其现代文化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和传承粤剧文化,创新粤剧演出形式,激发年轻群体对古老艺术形式的热情。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相结合,举办各类文化遗产主题文旅体活动,拓展文化遗产的价值普及和传播推广渠道,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暑期非遗培训、组织参加国内大型非遗展览活动。充分利用盘古王诞、水口村投灯、花东东南亚侨文化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擦亮“天王故里”“盘古王诞”“古村落文化”等区域民俗文化名片。

  三、扶持引导文艺精品创作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鼓励创作一大批反应现实生活、审美层次较高、群众喜闻乐见、有市场竞争力的文艺作品。通过实施《花都区优秀文化人才培养扶持三年计划(2020—2022)》《广州市花都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扶持文化人才、文艺团体成长发展,构建衔接有序、梯次配备、个人与团队共同发展的基层文化人才格局。扶持和奖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具有花都本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作者,激发文艺创作者文化创新创作活力,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第三节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

  依托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以及灯光音响、皮革皮具、珠宝等文化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积极落实《花都区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重点发展电竞、VR/AR、影视等产业。引进并鼓励电竞游戏企业开发原创产品、开展技术研发、建设电竞场馆、举办电竞赛事,创办珠三角权威电竞运动员培训基地、配套电竞酒店,打造由园区内电竞氛围外溢形成的电竞产业链。吸引国内外VR/AR龙头企业落户花都,鼓励VR/AR产业孵化、专利研发、科研平台的建设。聚焦影视产业链高附加值端的制作环节、衍生后市场环节及金融服务环节,重点发展影视的后期制作、发行、衍生品及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布局5G高新产业视频数字创意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上市扶持等金融服务。结合广州北站至机场文商旅融合带建设,加强与港澳文旅、影视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加快推进花都区“五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影剧院)、镇(街)“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和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加快工人文化宫、体育公园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性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含篮球馆、乒乓球馆、足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提高镇(街)全民健身广场、社区体育公园的覆盖率,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采用试点先行、重点打造的方式,逐步向村(社区)深入推进,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农民健身娱乐小广场,打造“城市10分钟健身圈”“农村10里健身圈”。启动花都文化云、智能图书馆建设,提升智慧体育建设水平。

  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群等特定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在设施建设、队伍培训、活动开展、项目打造等方面,把保障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无障碍化,建设盲人数字图书馆,提供数字文化服务。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专门文化服务。


第四节 厚植体育品牌优势

  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惠民活动,着力打造体育活动品牌。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举办体育大会、各类区级综合性运动会、区级品牌赛事,扩大广州花都摇滚马拉松、醉美花都行、北回归线上的足迹、全国徒步大会、滑雪比赛、赛车比赛等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


第五节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以融创文旅城为核心,加快九龙湖“湾区·中旅世界”项目建设,进一步集聚多样性大型文旅综合体,充分整合梯面康旅小镇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冰雪花都、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岭南古村落、山水自然康养等特色精品旅游品牌,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挖掘汽车、珠宝、皮革皮具、音响等产业资源,利用皮革皮具节、汽车论坛、花都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深度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发展产业旅游。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规范和扶持民宿发展,形成花都乡村旅游新亮点。引进世界知名旅游开发公司和旅游运营公司,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清一体化工作机制,整合串联广州北部(花都、从化、增城)和清远南部(清城、清新、佛冈)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多元化、错位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共塑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国际旅游枢纽。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花都民生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更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稳定就业,享有更满意收入、更优质教育、更高水平医疗、更完善社会保障,形成民生为本、公平普惠、保障有力的社会发展新格局,实现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打造幸福花都。


第一节 优先稳定居民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就业补助政策的正面效应,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扩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服务业就业容量。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用工服务管理办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全面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失业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坚决打赢根治农民工欠薪攻坚战。


第二节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一、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公平法治、优质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充足学位,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优化布局,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规模及覆盖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多渠道扩大优质中小学学位供给,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数量,加快广雅中学花都校区建设。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推进优质和特色学校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劳动教育。扶持、规范并重,整体提升民办教育质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积极打造广州北部教育“新高地”。创新办学模式,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优化区域内教育结构和资源,推动学区内相近的学校组建“学区教育集团”,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加快消除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广州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智慧教育。

  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契机,加快推进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业融合”工作,推动校企产教融合,推行订单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做强职业教育品牌。

  三、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加强专业化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特教教师的补充力度,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立体化、全覆盖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机构网络,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五、加强教育合作交流

  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把花都教育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示范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新窗口、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标杆”、国际都市教育“新高地”。主动对接国内外一流大学,争取更多高校来花都建设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特色学院或分校。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花都建设

  一、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深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理顺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提高疾病预防处置能力。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强化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强化感染、急诊、重症、检验等专科建设,以及应急医疗队建设,全面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疫情应急管理法规和应急预案,开展经常性的防控演练,健全应急状态下的人民群众动员机制和社会参与协调机制,以疫情防控的成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二、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医疗集团建设,实施人才组团式帮扶,促进药学协作,落实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政策。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重点围绕功能定位、医院章程、管理制度、人员人才、学科建设、医院文化做文章,实现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开展社区医院试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试点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方案,进一步发挥区级主体作用,科学合理制订绩效指标,不断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方案,实现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好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政策和医保相关政策,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加强三医联动改革,加大“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力度,强化卫生监督管理。

  三、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医疗设施布局,改善办医条件,积极引进市属高水平医院,缩小与中心城区的服务水平差距。全力推进中山大学仁济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建设。加大区属医院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扩建、迁建、新建等方式提升办医水平。加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升级改造,尽快建成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织密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建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升民营医院病床数量占比,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四、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和重点专科,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能力。着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形成多元、规范、便捷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机制。促进老龄工作平衡、充分发展,持续建设老年友好社会。加强产儿科服务管理,保障母婴安全,促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

专栏8 “十四五”时期医疗服务领域重点项目

综合及专科医院建设

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项目总用地面积80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规划设置床位数1000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合作,建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总用地面积约55.8亩,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建筑面积149000平方米,规划床位800张。

花都区人民医院新院。总用地面积142934平方米。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建筑面积229988平方米,规划床位1500张。

异地新建区第二人民医院。总用地面积约70 亩,净用地约39亩。规划床位500张,预计投资8.5亿元。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汽车城分院。总用地面积约70亩。拟参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预计投资8.5亿元。

花都区脑科康复医院。总用地面积约50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参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规划病床数300张,计划投资约4.3亿元。

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建:赤坭镇卫生院住院大楼。宝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桐悦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续建:秀全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扩建:秀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不断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引进境外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利用小区物业改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养老设施服务网络,构建城区10—15分钟、农村20—25分钟养老服务圈。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医养护结合,推广邻里互助服务,构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服务、养老互助员按协议提供服务、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服务、社区社会各类资源参与志愿服务的邻里互助服务“花都标准”。推广“家政+养老”发展模式,依托广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养老信息化水平。

  二、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动态调整医疗保险待遇,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先登记参保、后补助缴费”政策,确保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

  三、提高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全国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行综合柜员制,实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的有机衔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全力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经办风险防范,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基金监管和智能监控,加大社会保险欺诈行为打击力度,防止“滴漏跑冒”。

  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部署。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准入、使用、退出机制。根据花都住房困难人群需求情况,结合城乡建设进程,建立兜底住房保障,严格审查辖区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同时促进解决新市民等群体的住房问题,以推进新就业无房职工整体租赁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参考市建设和管理经验逐步探索研究政策性租赁住房等实施细则。


第五节 保障妇儿青军群体权益

  一、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健全法规政策,制定和落实重大公共事件中加强妇女特殊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完善推广分性别统计制度,完善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入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严厉打击拐卖、强奸、猥亵妇女儿童等侵害妇女儿童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妇女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妇女交流合作,鼓励妇女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

  二、关爱儿童身心健康

  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升儿童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加强儿童网络保护,加强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

  三、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实施《广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为导向,促进花都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力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安全、国防教育。加强主流网络舆论阵地价值引领,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解决或缓解青少年在学业、职业、生活、情感、生育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建设花都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青年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等阵地,鼓励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动员组织全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深化文明交通、禁毒反邪、垃圾分类等青年志愿服务,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四、加强文明家庭建设

  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完善促进男女平等的家庭政策体系,推动完善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赡养老人、特殊家庭救助关爱等政策。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校、社区协同育人。倡导构建男女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儿童的抚养、教育、保护责任,支持家庭承担赡养老人责任。探索开发支持家庭与妇女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五、营造尊崇军人职业的良好氛围

  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争创“省双拥模范区”。树立退役军人先进典型和爱国拥军模范,常态化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优属标兵”“最美拥政爱民标兵”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开展经常性军地互访、信息互通、困难互助,推动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的“双清单”制。制定慰问走访、项目支持等拥军工作规范标准和流程,不断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平台,形成宣传立体矩阵,在全社会弘扬退役军人正能量,倡导退役军人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价值导向,积极营造尊重退役军人和尊崇军人职业的良好氛围。


第六节 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安全网

  建立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采取信息化手段对申请对象家庭收入、财产等情况进行科学调查核实,提高社会救助精准性。落实社会救助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标准。落实医疗补充救助制度,切实推进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救助等。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增强对低保、失独、残疾人、高龄老人、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平台管理社会救助数据,提高救助效率。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创建市域治理试点“花都经验”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聚焦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以更高标准建设平安花都。


第一节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做好重大活动及敏感节点的维稳安保。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区“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处置,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一、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推进城管、派出所、综治、安监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健全居住证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挥“秀全大妈”“清华姐姐”“狮岭一家人”等群防群治力量,常态化落实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一村(居)一警机制,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依靠群众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推广来穗人员融合服务,为来穗人员提供“一网式”积分服务。

  二、创新基层社区治理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基层党员和社会治理工作者融合发展。打响“堡垒先锋”“和美家园”“红色引擎”“风清气正”四大党建品牌,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引导居民自我管理,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推动建设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支点、以村(社区)基层服务站、城乡议事厅为基点的“三级联动”阵地联盟。整合社会资源,深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优化“113X”服务模式,做好社工服务站监督、指导、评估工作,加强规范管理运营。大力实施“社工+”战略,推动专业社工力量深度融入社会救助、社区帮扶、养老服务、公益慈善、志愿者服务、婚姻家庭辅导、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等更广领域。推动梯面镇社工站打造省民政厅乡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运营示范项目。提升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水平,创建星级示范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打造“从当兵到退伍”全链条式服务。深化社区志愿服务行动,推行公益“时间银行”做法。持续优化来穗人员积分制入户、来穗人员随行子女积分制入学、来穗人员申请公租房等工作,提升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组织更好的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作用。


第三节 实施“令行禁止、有呼必应”

  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筹划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一、推进“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优化升级

  融合城管、拆违等多个系统,建成区、镇(街)“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立统一受理、调度派遣、协调处置、跟踪督办、评价结案“五步闭环”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治理。

  二、优化网格工作,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

  按照基础网格“一格一员”、专业网格“一格多员”要求,统筹建立“专职+兼职”的网格员队伍,加强网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完善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四级贯通的指挥调度体系。实行“采办分离”,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健全网格事件流转、响应、处置机制,做到“接诉即办”,推行“一支队伍联勤执法”,构建高效运行综合执法体系。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强化党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面领导,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优化乡村治理运行机制。完善区域化党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深化共驻共建,提升城市区域化治理水平。


第四节 高标准建设平安花都

  一、维护社会稳定与安

  深入推进扫黑除恶等行动,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非法校园贷、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各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村级工业园区厂房仓库、“三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火灾事故发生。加强城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排查治理。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大整治规范力度。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加强全民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

  二、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切实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化解和科学理财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范财政风险。全面摸清政府债务情况,加强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管理,严控债务增量,降低风险指标,确保债务风险可控。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预防机制,及时进行风险预警。科学评估全区债务风险,及时调整债务偿还、举借计划,确保债务风险指标不超过警戒线。科学制定化债规划,合理确定化债目标,制定主要化债措施,建立保障机制,明确化债责任。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责任追究机制,发生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后,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追责。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强化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非法校园贷等领域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全面开展金融领域风险隐患清理排查,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决打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网络,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妥善做好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构建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主体、多层级参与的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协同治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支持网络治理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效能,保证其正常的利益诉求。鼓励广大网民主动参与。依法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建立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和抵御不良意识形态渗透,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健全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根据省、市工作部署,科学编制应急管理规划,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快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强化应急演练。统筹管理,推进形成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区级层面统筹好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的专业和社会救援力量,确保联动响应顺畅。镇(街)层面结合民兵编组,在各镇(街)组建应急队伍。村居层面利用原有的网格员、消防救援队伍、党员团员志愿队等力量,整合一支初级的应急队伍。开展森林防火“十四五”发展规划,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安全、高效的森林防火体系。

  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加快应急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应急信息管理机制,保障全区应急管理体系顺畅高效运转,精准预报预警、精准指挥调度、精准防范处置,落实各类灾害应对工作。整合现有各部门的指挥平台,搭建区级统一的综合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监测预警、指挥协调、救援处置、灾害事故评估等功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花都区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区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健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依托大型企业和生产、销售救援设备、器材、物资的单位,建立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储备仓库规范化建设。增配救援设备设施,推进公共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仓储建设和管理,完善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体系、灾害救助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生产、采购捐赠、运输配送等工作流程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权、利。鼓励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家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促进社会储备成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机制。加强应急预防教育,建立分层次参与机制。鼓励和组织区内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应急规划和预案编制;鼓励企业投入安全与应急产品研究开发;鼓励科研院所潜心安全技术研究、提供应急技术支撑。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事故与灾害保险,成为事故灾害防范的“第三只眼”。表彰和奖励积极投身应急工作和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员、普通市民,不断增强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


第十三章 完善实施保障,凝聚规划实施强大合力

  凝聚发展合力,优化规划实施,强化项目支撑,加强监督评估,确保花都区“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肯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第二节 优化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规划衔接

  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做好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国家和省市规划纲要的衔接,加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落实政策保障

  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产业、财税、投资等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合理引导社会资源。重点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完善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激发社会活力的政策措施,有效调控和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明确实施责任

  由区统一本规划实施工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落实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逐步落实目标任务。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分解到区有关部门及各镇(街)。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一、实施重点项目

  发挥规划对重大项目布局和建设的指导和统领作用,实行项目化工作法,在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将规划的重大项目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

  二、强化要素保障

  实施“要素跟着项目走”改革,改变因素法分配指标方式,建立资金、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随项目走的机制,加大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能耗指标统筹力度,以重点项目质量、数量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实效作为资金安排(申报)、用地用林指标和能耗指标配置的依据,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

  三、加强项目管理

  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全流程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严格建设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监测调度,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提高投资效益,努力打造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加快项目落地。


第四节 健全实施监督评估

  一、加强实施监测

  开展对规划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规划单位要加强对专项规划及各镇(街)任务完成情况的监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区有关部门和各镇(街)政府要将本规划提出约束性指标、预期性目标和各项任务实施目标责任制。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强化对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二、强化监测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存在问题。定期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和社会监督。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各级考核机制。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考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